✪ 房宁、周方治、范艳春

【导读】据媒体报道,近日泰国局势陡然紧张:反对者一方面在军事基地示威,要求解除泰王对部分军队的指挥权,另一方面宣布包围总理家宅、决战总理巴育,要求其下台,并改革泰国王室。随着示威大军大规模集结,事态正向理智耗尽、只剩混乱的方向发展,已造成激烈冲突。事实上,自1932年民主革命之后,泰国始终未能跳出民主困境。在黄衫“保皇派”和红衫“反动派”轮番上街争斗的现象背后,泰国正进入社会矛盾高度政治化的阶段。

本文基于对泰国政治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泰国政治与经济分离及其引发的多重后果。泰国政治本为“剧院”模式,即以资本集团、企业群体及其他社会阶层为代表的观众们“花钱买票”,但在国家政治的“剧情”中属于被动角色。对此,新经济精英试图发起“企业家政治”主导的改革,由此冲击了以政治经济分离为传统、由国王和军队及传统产业资本所支配的“政治家政治”。之后他信、英拉相继下台,泰国向多元体制的过渡戛然而止。今天,走上“街头”的“观众”,如何才能跳出“民主拉锯”的恶性循环?

本文节选自《文化纵横》,由编辑摘编后发布,供诸位参考。

泰国政治:从“剧院”到“街头”

与台湾相似,泰国也进入了高度政治化的时期,政界、商界、文化教育界人士高度关注政治形势,意见分歧,争拗甚多。访问泰国期间,正值泰国政局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街头抗争不断。这也正好为我们观察和分析泰国政治及发展趋势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我们在关注和求证一些政治发展普遍性、规律性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聚焦于泰国自身特色问题,重点有二:其一,泰国在君主立宪制的宪政体制下的权力结构状态;其二,工业化进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冲击东南亚地区及泰国经济的条件下,泰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利益结构对于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

 

泰国的政治与经济分离现象

根据政治学的一般知识,国家的权力来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以及拥有大量资源的社会集团;政治活动以及产生的以法律政策等形式表现的社会结果,归根结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和重要社会集团的意志与诉求。列宁所说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反映的即这样一种政治原理。但在泰国的政治实践中,这种意义上的政治与经济的相关性并无明显的表现。事实是,泰国的政治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应当说,这是泰国政治的一个特色。

泰国政治经济分离的外在表现是:政党政治不发展。尽管泰国上世纪30年代后就开始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政体制,建立了议会制、普选制和多党制等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但长期以来,泰国的政党政治并未真正发展,政党及政党体制很不稳定,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的作用极其有限。在另一方面,国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国王、军队和一部分依附于国王和军队的政客手里,这种权力结构长期稳定地存在运行,有人将泰国政治权力的形成和运作称为“政治家的政治”。

(图为泰国示威者试图拆除军方设下的铁丝网)

泰国“政治家的政治”现象的实质是,泰国在经济上占主体地位的资本集团、企业家阶层疏离于政治权力,政治地位低下,政治作用薄弱。因此,在泰国没有出现在当代政治中普遍存在的那种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泰国政治体系中,国家权力结构与社会利益结构没有形成清晰可辨的对应关系,国家的政治行为背后的经济利益动机和影响不明显,政治权力的运行似乎很超脱;泰国的经济精英没有明确有力的参政行为,权力精英与经济精英关系疏淡。经济精英主要是通过依附于军人、政客集团,表达和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形象地讲,泰国政治是一种剧院模式,即观众花钱买票看戏。泰国的“观众”们——泰国的资本集团、企业家群体以及其他社会阶级、阶层,“花钱买票”——出资、纳税,但他们对“剧情”——国家的政治活动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当然有观看和喝彩的权利,他们是相当被动的角色。

政治与经济分离现象在泰国是一种传统。泰国曼谷王朝六世王时期,由于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治集团为了限制在经济上越来越成功的华人参与政治活动,就提出了政治经济分离的原则,由此,开辟了泰国政治经济分离的传统。

今天观察和探究泰国政治经济分离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的原因与历史有关。泰国没有经历过殖民主义,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革命。由此,泰国传统的政治权力结构以及权力精英阶层得以保留。这种传统对泰国政治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权力精英对政权的控制没有因为宪政体制的建立而改变,也没有因为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而消失,权力精英一直保持着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宪政体制和新的社会利益结构。

另一方面的原因与泰国社会结构——主要是泰国经济精英阶层的成分有关。华人是泰国的少数民族,约占泰国人口的10%,但泰国社会资本的90%掌握在华族、华裔资本家、企业家手中。华族、华裔资本家、企业家是泰国社会经济精英的主体。正是由于这个重要的结构比例,占人口很少数的华人由于本民族的“客卿”身份,在泰国社会当中,特别是泰国政治生活中,需要保持谨慎与低调。一般来说,华族、华裔资本家都是奉行赚钱发财不问政治的处世哲学在泰国谋求生存发展的。

“企业家的政治”冲击“政治家的政治”

 

政治经济分离是泰国社会及泰国政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随着泰国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日益促使泰国经济、社会更加开放的条件下,传统的政治经济分离现象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

2001年,泰国电信业巨子他信领导“泰爱泰党”在大选中获胜,他信出任总理。他信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改革,对外推动泰国经济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开放泰国市场;对内打破传统产业和资本集团的市场垄断,改革公务员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扁平化”。他信的改革直接触犯了传统产业集团的利益,同时也引起了与传统产业集团关系密切的政治精英——政治家集团的不满。随着矛盾与冲突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军队的干预。2006年,军队发动政变推翻了他信政府。

他信的执政及其改革,反映了泰国新兴资本集团不再满足于政治经济分离条件下的“剧院模式”,希望通过政治参与,甚至直接掌握国家政权,实行改革,为其发展开辟道路。他信的执政在泰国政治发展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将其概括为:“政治家政治”向“企业家政治”转变的开始。的确,他信的执政和他发动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泰国资产阶级政治低调的传统,他信是掌握泰国经济命脉的资本集团的代表人物,直接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的第一人。“企业家政治”冲击“政治家政治”,是对泰国政治经济分离传统的巨大冲击,深刻影响了泰国传统的经济格局和政治秩序,因而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甚至导致了社会两大阵营的分化与对立,最终发展为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腐败、反腐败的政治化现象

 

腐败问题本不是东亚政治发展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但从台湾和韩国的调研开始,这一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访谈和座谈当中,也日益引起我们的关注,特别是在韩国形成“行政性腐败”与“政治性腐败”的概念后,我们开始系统地关注这一问题。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腐败的高发区,则更加有利于对于相关问题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特别是随着对东亚地区政治发展研究的进行,我们进行比较研究的能力日益提高,包括腐败问题在内的许多问题可以从比较研究的方法中受益,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深化认识。应当说,在泰国的调研中,我们在以往积累的基础上,获得了对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腐败现象的比较系统的认识。

泰国就其腐败的程度而言,恐怕不及印度尼西亚,但泰国由于权力结构多元化的程度不如印尼,权力精英集团内部关系相对紧密复杂,加之特殊的政治经济分离现象,泰国的政治性腐败现象显得更加突出,可称为泰式腐败。泰国的腐败政治化问题成为泰国政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所谓的“腐败政治化”问题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政治斗争,把反腐败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打击政治对手;二是政治交易,利用腐败案件讨价还价,进行政治交易;三是政治保护,政治势力操弄政治议题,干预司法,偏袒本方。

第一,政治斗争,以反腐败作为政治斗争工具。伴随着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腐败在泰国日渐盛行起来。在泰国政策分歧和政治争议往往不以通常的政争方式进行,而大多以腐败为借口打击政治对手。泰国政坛充斥着相互揭短,相互控告。事实上,从60年代他侬在沙立过世后追查其腐败问题以清洗沙立派系政治势力,到1991年军方以差猜·春哈旺政府贪污舞弊为由发动政变以重掌政权,再到2006年军方以政策性腐败为由发动政变推翻他信政府,都充分体现了反腐败这一旗号的有效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政治斗争的风险与成本,无论斗争成败,都不会给自己留下过于恶劣的社会影响。

第二,政治交易,利用查处腐败进行政治交易。在泰国,政治性腐败十分普遍,但腐败案件很难得到认真查处,重要原因就是都以反腐败作为政治手段的各个政治派别,同样要利用查处腐败要挟对手,以获得对手的让步,分得好处。一个腐败案件的查处过程,实际上是政治派别互有攻守,最终达成妥协的过程。因此,泰国许多重大腐败案件的查处表面上看总是不了了之,而实际上是攻守双方达成了妥协,做了政治交易与利益再分配,以此了结。

第三,政治保护,干预司法。泰国政治性腐败盛行,政治性腐败均有政治势力背景。因此,只要腐败案件涉及某些政治人物,其所属政治势力或政党必然操弄政治议题,以政治迫害为名阻止司法,甚至不惜挑起社会对立和街头冲突。比如,奈温集团的领袖人物奈温·倨促,曾因在他信执政期间参与舞弊而受到反他信阵营的司法追诉。2008年人民力量党倒台后,奈温加入泰国自豪党,离开他信,转而参与民主党的执政联盟。2009年法院开庭期间,奈温一方面以退出执政联盟为要挟,向民主党及司法官僚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组织蓝衫军,聚集在法院门外,随时准备以街头暴力形式维护奈温利益。最终,奈温在所有涉及舞弊的起诉中,都安然过关,而与其同时受到起诉的他信盟友,则都被判有罪,结果引起社会特别是红衫军的强烈不满。

在东南亚,腐败政治化是多元宪制体系中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而在泰国则表现得十分典型、十分突出。

 

泰国阶层的分化问题

 

黄衫军、红衫军的冲突反复透视出泰国当前深刻的社会矛盾,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加深对于泰国问题的了解。

以黄衫军为首的“军队派”实际上是转变到了民族主义的立场上。他们认为,当前国王和军队是泰国社会发展中的平衡、裁决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说,国王和军队代表了泰国的整体利益。一位当年的老游击队员竟然说,他可以接受“军队即人民”的说法。在理论上,他们认为,泰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泰国与西方以及国际资本的矛盾。以他信、英拉为代表的为国际化的新兴资本集团是剥削泰国、扼杀泰国的主要威胁。很多拥护者认为,国王是带有浓重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领袖,他的思想中至少具有农业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思想,是泰国团结统一进步的象征。总之,他们认为,要从今天泰国的实际出发,不能再把国王视为封建势力的象征,而应当支持国王和军队,支持泰国现体制,以维护泰国的民族利益。

从广大穷人利益出发的“红衫军”认为,泰国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避免为历史潮流所淘汰。国王和军队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传统产业资本集团是泰国发展的阻力。自2014年军方和黄衫军赶走英拉后,军方出身的巴育上台,并修改宪法。在确保军方参政的合法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泰国从“政治家政治”到“企业家政治”的转变难度。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泰国旅游业大规模萧条,2020年GDP萎缩6.1%,失业率破历史记录。2021年“红衫军”的聚集抗议,无疑是泰国内部固有矛盾激化的体现。而这是否能倒逼政府和军队让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节选自《文化纵横》,原标题为《泰国政治:从“剧院”到“街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