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稳“十四五”开局第一步

中信银行呈现七大可喜变化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在迎接新时代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德尔塔病毒肆虐、地缘政治局势变动、经济冲击等外部挑战。在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转型时期,金融机构的发展任务更为艰巨:一方面,如何配合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为金融市场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成为新时期金融工作的着力点;另一方面,作为实体经济的润滑剂,如何助力房地产经济平稳降温、推动“双碳”政策顺利实施、配合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推进,使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金融机构的本职担当。

中信银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全力推动业务转型增效,各项业务总体稳中有进,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2021年8月25日,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银行”)披露2021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营业净收入1,055.9亿元,净利润290.3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达到近年来较好水平。

▍一、“三驾齐驱”优势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初期为助力实业发展而诞生的中信银行,“对公”业务优势稳固。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中信银行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进行业务改革,逐渐从对公“一枝独秀”到对公“一体”、 同业、零售“两翼”(又称“一体两翼”)再到如今对公、同业、零售“三驾齐驱”的发展格局

中信银行业务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强力推进对公业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信银行按照“量价平衡”原则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围绕“增规模、控成本、优结构”的目标,上半年中信银行的对公存款“量和价”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保持了总量稳步增长、成本合理管控的平衡发展态势。

在机构、战略客户等头部客群方面,高质量的有效客户占客户总数的比重居可比同业首位。中信银行按照“严进深耕”的整体原则,全面挖掘战略客户价值;深度经营重点机构客户,持续提升政府金融品牌形象。

中信银行零售业务价值持续提升,营收占比39%,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8月下旬,中信银行零售贷款规模历史上首次超过对公贷款。零售业务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是身为老牌银行的中信银行不断焕新、展现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轻资本转型势能加速释放

在保证经营效益平稳增长的同时,中信银行的盈利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2021上半年的报告中,中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055.92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实现利息净收入740.82亿元,同比增长0.21%;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15.10亿元,同比增长12.18%,非利息净收入占比29.84%,同比提升2.31个百分点。种种迹象表明,中信银行业务转型加速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提升。

以轻资本转型的重要载体零售业务为例,相比对公和金融同业业务,零售业务具有单体体量小、风险分散的特点,具备天然的稳定性,是中信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牵引。自2014年中信零售业务“二次转型”以来,2020年零售营收规模已经是2014年的3.1倍,零售非息收入规模为2014年的4倍。而中信零售业务的营收、非息收入近6年复合增速均超20%。

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中信银行在下半年将从两端发力“一增一降”,助力轻资本业务收入持续发展。一增是在业务端,中信银行将锚定“九大轻资本核心业务”,大力发展投行、财富管理、投资交易类业务、托管业务、交易银行、信用卡、国际业务、跨境资本业务和养老金融。一降是在管理端,将以资本约束统筹各项业务布局,推动资本配置与价值创造挂钩,引导全行资源向低风险占用的轻业务倾斜。

▍三、协同效能加快显现

中信银行充分发挥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的独特优势,推进同业客户一体化经营,上半年联合融资规模7,689亿元,同比增长超1倍。这正是源于中信银行勇于创新协同,释放了产融结合的潜力与价值。

中信银行作为中国最早参与国内外市场融资的老牌商业银行,秉承“利他共赢”的协同理念,与中信集团金融子公司搭建总对总合作机制,并持续加大与产业子公司协同融合力度,在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服务的同时,助力助力全行业务经营和轻资本转型发展。

今年中信集团将成立金控公司,这将为中信协同创造更大空间。中信将遵循“一个中信、一个客户”原则,强化资源整合,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链接整合全市场的优质业务资源,构建共生共享的协同生态圈。

▍四、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严峻形势,实体经济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早在2021年初,中信银行就对贷款质量的变化趋势做了充分预判和应对准备,采取了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加大了风险化解及不良处置力度,不良贷款的变动情况处于预计和控制的范围内,因此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呈现“双降”形势,风险抵御能力持续提升。

截止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706.8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7.70亿元;不良贷款率1.50%,比上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为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

在进一步强化全口径资产质量管控的同时,中信银行也加大处置力度,多个重大项目风险化解获得突破,以不良贷款最为集中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为例(在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合计达到 41.16%),尽管房地产业上半年波动较大,资产质量却持续呈现好转趋势。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减少 2.96 亿元和 3.98 亿元,处置力度的加大成效明显。

中信银行严控新增不良,报告期内,公司贷款新发生不良同比下降 11.77%;信用卡不良高发态势明显好转。通过清旧与控新双管齐下,不良贷款最终实现两季度持续“双降”。

▍五、三大战略性业务起步良好

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中信银行面对市场和客户主动布局,将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作为三大核心能力构建。在报告期内,中信银行零售AUM余额2.4万亿,排名可比同业第二,代销与理财收入强劲增长,增速58%;资产管理规模增长7.8%;表内外融资总额突破10万亿。在高基数下依然维持较快上升势头,是中信银行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建构与三大能力适配的经营体系的结果。

▍六、差异化竞争优势更加鲜明

在发挥金融行业的本职作用的同时,中信银行大力拓展新兴领域,做好细分市场规划。围绕“双碳”政策,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行业信贷投放。为扩大优质资源储备,中信银行持续发力资本市场,在汽车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优势业务领域均取得新突破,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七、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2020年以来,中信银行坚持让利实体经济,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普惠金融、涉农等各类贷款均呈现良好增长态势。截止报告期末,中信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290亿元,较年初增长55.3%;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421亿元,较年初增长32.6%;涉农贷款余额3,667亿元,较年初增长7%;普惠贷款余额3,493亿元,较年初增长7.4%。

在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中信银行在个人贷款方面秉承“价值个贷”的理念,坚持贯彻党和国家“房住不炒”的政策方针,严格落实房地产集中管控政策。有序推动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三大个人贷款平衡发展。

着眼未来,中信银行将继续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加快轻资本转型,推动资本配置与价值创造挂钩,多措并举防范风险,保持“双降”良好势头,力争全年实现更好业绩,为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为友情合作推广,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化纵横”观点立场,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