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波士顿学院“财富与慈善中心”历经四年完成一项研究,旨在观察美国富人的思维和生活状态,特别是他们从积累财富向反哺慈善转换的方式、时机和程度。该中心通过互联网,邀请最富有阶层的人士,自由地讲述财富如何改变他们及其子女的生活。回复不一而同,从几个字到几页纸都有。在大约165份回复中,有120个家庭拥有超过2500万美元资产,而平均净资产高达7800万。

这份尚未公开的报告题为《富人的快乐与窘迫》,但既然他们的快乐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报告主要致力于“窘迫”一面。调查发现,受访者普遍对爱情、工作和家庭怀有不满足的心态,哪怕对手中的财富也是如此。甚至一位自称对他最重要之事为基督教信仰的受访者,也声称只有银行户头上有10亿美金,才能让他感到经济上的安全。同样,正常的人际交往也受到财富的极大影响,有些人宁可隐瞒身藏巨富的事实,因为担心友情会因此而变质。节假日也因此不那么受欢迎,因为别人会从自己这里期待价值不菲的礼物。

在富人群体中,最大的差别莫过于继承财富和积攒财富的两类人,前者是巴菲特讥讽的“幸运精子俱乐部”,这些继承者有时表现出典型的特权的傲慢,而缺乏动力去完成生活中的某项蓝图,或者逃离父母的阴影。对于后者来说,也需要从枯燥刻板的工作日程中转型出来,使工作成为一项自愿。而且这部分人中还有一些是得益于时机而在短期内暴富的。无论财富来源如何,富人们共同的敏感症状是避免当众谈论自己的困扰,这甚至成为一种脆弱心理的负担,对他们来说,富裕(rich)一词本身都带上了侮辱色彩,因为它听上去太像bitch。

人们总是想象不用工作的生活宛如天堂,但现实经验远非如此。当一个富有的祖父对孙子说“你永远不必工作”时,这对于双方的意义是不同的。工作填充着大多数人的时间,成为人际交往的场景。不必为钱工作的生活,尽管在经济上闲适安逸,却也容易丧失目标,使我们自外于这个世界。另一方面,就算进入工作,富人也颇不自在,他们要承受由于占据工作岗位而招致的怨恨,同时也更轻易辞职,从而失去了磨炼忍耐与合作品格的机会。

富人在感情上也往往面临两难处境:如果他们过早露富的话,就不免萦萦于困扰:他/她究竟是爱我还是爱钱?而且对方可能会甘居弱势,扭曲了正常的感情;相反,如果对这一事实隐瞒太久,又损害了感情的信任基础。同样,对于子女教育而言,许多人也担心财富会消磨下一代人的雄心,并且造成一种扭曲的世界观,造就凡事理所应当的感觉,而阻碍发育出坚实的同情心。

公允地说,富人对于财富造成的人性鸿沟看得更加清楚。我们总是认为钱多一点会让我们更快乐,多数情况也的确如此,但是大富之家清楚,沉溺于物欲是件让人生厌的事。没有什么超级游艇或者名贵美酒,能够足以抚熨我们的灵魂,或者保证我们的孩子能够免于纨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