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当前,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正在美国爆发并席卷全球。在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收购后,进入7月份,金融风暴开始转变成海啸,7月15日美国发生了历史上第三大银行破产案——加州储蓄银行破产,接着是美国第三、第四大投行美林和雷曼兄弟公司被接管和宣布破产,进入到9月,美国政府被迫宣布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又宣布由美联储注资850亿美元接管世界第一大保险公司AIG,同时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联手注资超过2万亿美元,以挽救濒临崩溃的金融市场。

当全球因金融危机而陷入极大恐慌,各国政府为阻止危机深化而疲于奔命的时候,人们也在深思这场危机的根源,思考这样的救市行动是否把矛盾推向今后,从而会酝酿出更大的危机?还是会在海啸发生后进入制度重建,重塑人们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十个新现象

人们当然会从理论层面进行这场反思,但我恐怕谁也找不到答案,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全新的形态了,不论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都已经难以解释这些重大经济现实问题了。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列举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十个新现象,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还是“过剩”型经济吗?

马克思和列宁都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过剩经济,这是因为,资本为追逐利润要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同时还会不断压低工人的工资,由此造成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的严重不对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山人凯恩斯也承认,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需求不足”,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表述方式虽有不同,说的却是同一件事,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经济。但是看看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吗?贸易顺差是衡量生产过剩的重要指标,美国自1981年出现贸易逆差以来,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逆差格局,而且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出急剧扩大趋势,2005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高达7258亿美元,占到当年GDP的近7%!而且不仅仅是美国有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英国的贸易逆差也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西班牙的贸易逆差也持续了近十年,法国和意大利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在贸易顺差和逆差的边缘波动,最近两年也已经转入了稳定的贸易逆差,在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德国和日本还是持续的贸易顺差国,但日本在2005上半财年(4~9月)的贸易顺差已经缩小了30%,并且首次出现了海外投资收益超过贸易顺差的格局。这种趋势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迟早都会转入持续贸易逆差格局,如此,传统意义的资本主义过剩形态还存在吗?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还是商品和资本输出地吗?

马克思和列宁都指出,由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残酷压榨工人的劳动血汗,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导致在国内市场上消费需求不足和生产规模过大,资本为了寻找出路只能是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因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商品和资本输出国,而为了保证商品和资本的顺利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战争方式,在海外不断掠夺殖民地,从而使资本主义走上帝国主义的道路。但是看看当代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已经不仅不是商品净输出国,而且早已不是资本净输出国了。美国自1985年转入资本净输入国后,已经连续20年成为资本净输入国,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海外净负债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由于有贸易顺差才有商品和资本输出,因此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将逐步转入到贸易逆差格局,可以预见,就整体而言,当代资本主义转变成商品和资本净输入格局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第三,产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还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吗?

马克思在伟大的著作《资本论》中曾指出,在资本的各种形态中是产业资本“居高”,因为只有产业资本担负着创造剩余价值的功能。但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产业资本的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1985年美国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重还有28%,1990年就下降到18%,2003年又下降到不到14%。英国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20%下降到2003年的16.7%。由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比重的下降似乎是常理,但伴随着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国内的制造业不能满足本国需求而需要大量进口就超出常理了。例如,2003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已经相当于本国制造业产出的近40%了。2005年美国非制造业雇员人数增加190万人,而工厂职位数减少6.4万个,同期内美国的贸易逆差从上年的6667亿美元增加到7800亿美元,说明美国的制造业仍处在萎缩过程中。有人说发达国家贸易逆差的扩大,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结果,这个认识并不全面,因为以美国为例,在目前美国的全部进口中,来自美国海外公司的进口仅占到20%,所以发达国家贸易逆差的持续增长,还是生产不足的结果。实际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产业资本家,正在经历着从产业资本家向非产业资本家的大规模转变。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的第一大破产案“安然”公司。“安然”本来是一家大能源公司,但是在1999年的公司营业额中,传统的能源生产与贸易经营额却仅占到3%,而其他都是金融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家放弃了传统的物质产品生产,才造成了发达国家相对于需求的生产不足。如果从资本方面看,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就更说不上产业资本仍居高位。例如,目前每年的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700多万亿美元,而与商品贸易额有关的只有7万亿美元,说明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仅占到1%,因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代资本运动的主体已经从产业资本中脱出了。

第四,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还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吗?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都反复论证了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现象。恩格斯指出:“大批资本家投身于工业,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到来了。”(《共产主义原理》)这段对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现象的经典描述用在今天的中国倒有几分相似,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中,我们还看到过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吗?既然当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将要从生产过剩状态转变成生产不足状态,恐怕未来我们将很难再看到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新出现的特征是,在经济增长中只有需求的增长而没有供给的增长,例如2001~2004年,美国的GDP增长了10.4%,但工业生产增长率为“0”,同期英国的GDP增长了9.5%,工业生产却下降了2.6%,正是因为只有需求的增长而没有供给的增长,才不断拉大了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逆差,从而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也说明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从以往的着重于创造供给转向了着重于创造需求。

第五,二战后的“水平”分工体系与“垂直”分工体系还存在吗?

二战后,美欧国家跨越大西洋展开了制造业内部零部件级的产业分工,相对于战前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间的部门间贸易体系而言,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最大变化就是,贸易的主体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内容也从初级产品贸易为主转变成制成品贸易为主,由于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赫-俄模型已经不能解释这种现象,遂有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产生。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则仍然维持了战前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交换的格局。这个格局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形成,并持续到了90年代初期。但是从今日的国际贸易格局看,战后已经持续了40多年的“水平”与“垂直”贸易分工体系正在被打破,首先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制成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次是以往年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开始从部分发展中国家向中国这样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流入,甚至部分发达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也流入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例如有资料说明,目前中国在世界初级产品市场上所吸纳的份额已经达到了20%,在中美双边贸易所涉及到的98大类产品中,中方顺差的有75类产品,都是工业制成品,而美方顺差的23大类产品中,绝大部分是资源类产品。这种与以往贸易格局不同的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反向”流动格局,已经开始彻底改变了战后持续了几十年的“水平”与“垂直”分工体系,使当代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扁平化”势头。那么,我们应当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种新现象呢?

第六,国际FDI的主体还是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吗?

从有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以来直至二战前,国际产业资本的主要流动方向始终是从宗主国到殖民地,大约占到国际直接投资的60%以上,战后新出现的产业资本流动格局,则改变成主要是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大约占到80%。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FDI增长率开始显著超过流向发达国家的增长率,2004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外直接投资猛增了48%,流入发达国家的国外直接投资却下降了16%,发达国家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比重,也从以往的超过80%下降到2004年的51%,而按照2004年的增长率格局,大约再用5年时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FDI中的比重就会又回升到二战前的60%以上。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外资出口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日本的经济起飞中,外资出口几乎为零,70年代“亚洲四小龙”开始经济起飞,外资出口比重也不超过10%,80年代“亚洲五小虎”的经济起飞中,外资出口比重不超过20%,但是在进入新世纪后在中国的出口中,外资企业比重已经直逼60%。这些情况都说明,我们的确是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产业、投资和贸易格局的大变化时代。

第七,价格还是由供求决定的吗?

萨缪尔森在其不朽之作《经济学》中曾说,如果教会鹦鹉说“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单词,鹦鹉也可以成为经济学家,因为由供求所决定的价格,可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总之,供求决定价格似乎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亘古不变的规律。但是看看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供求还是决定价格的唯一尺度吗?如果还是,为什么近5年在全球石油基本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国际油价会大涨了7倍呢?当然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有所谓“合理预期”学派,在期货交易中更讲究预期问题,然而如果石油供求在未来几十年中都能够基本保持平衡,国际油价脱离基本供求的暴涨能说是基于“合理”的预期吗?如果石油的价格决定脱离了供求,焉知矿石、钢铁、有色金属、谷物、棉花、油脂、木材等类似的初级产品的价格决定,不会步国际油价的后尘呢?

第八,汇率还决定于贸易差额吗?

传统的汇率理论说明,汇率变动是被一国的贸易差额方向所决定的,如果一个国家有持续贸易顺差,则本币的变动方向是升值,反之则要贬值。但是看看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汇率与贸易差额变动方向的关系,已经出现了本质性的变化。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经历了长达10年的强势美元历程,但是在美元保持强势的同时,美国的贸易逆差却是前所未有地拉大了。反之,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欧元对美元强劲走强,欧元区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却扩大了3倍。由此看,传统的汇率理论已经被彻底颠覆了,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新理论来解释当代汇率与贸易的关系呢?

第九,外汇储备还是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吗?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中,一国外汇储备的正常来源,主要是贸易顺差以及部分流入的国际直接投资,但是日本2002~2004年的贸易顺差只有2794亿美元,同期内外汇储备却增加了5985亿美元,由于日本几乎没有什么直接投资流入,从传统来源形成的外汇储备,仅占同期外汇储备增加额的46.7%。无独有偶,在同一时期内,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3978亿美元,但同期的贸易顺差加外资流入只相当于外汇储备增加额的2/3。从世界范围看,2001~2003年全球贸易差额为总进口大于总出口11259亿美元,可同期内各国的外汇储备却增加了11417亿美元。既然是全球贸易逆差,那么外汇储备是怎样形成的呢?

第十,利率还是调节宏观需求的主要工具吗?

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中,利率始终是调节宏观需求的主要工具,而利率在调节宏观需求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利率与总需求、汇率、通胀率等宏观变数有着固定的传导机制。例如,当减息时国内总需求就会增加,进口需求也会相应增加,本币就会贬值,同时通胀率会上升,加息则会出现相反的宏观效果。但是看看美国90年代以来的表现,基本利率水平是一个从高到低的过程,虽然出现了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但是美元却步步攀高,通胀率却不断走低。从2004年6月开始,美国进入到新的加息过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加了3.25个百分点,反映国内需求的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却仍在不断扩大,美元也大幅度升值,通胀率则从2003年的1.9%上升到2004年的2.8%,2005年又进一步上升到3.7%。日本的案例更有意思,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政府实行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基本利率几乎为零,但国内需求却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陷入低迷和出现长期通缩。所以仅从现象上看,利率与宏观需求、汇率和通胀率的关系已经不那么固定了,这些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类似以上十个问题的疑问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但这十个问题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因为这些问题对传统的“东西方”理论最具有挑战意义。

这十个问题最终又都会归结到在当今时代,什么是货币?什么是资本?什么是价值?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中,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而货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地位,是因为在金属货币时代,生产这些金属货币如铜、金、银等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与生产一般商品所需要的时间是大致相等的,所以,货币的创造也是价值的创造。例如自14世纪以来,银是各国货币的主体,而当银的生产和供给增加超过了需求的时候,就会出现世界性的价格上涨,反之则会下降。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货币脱离了黄金后,由于货币的创造不再具有物质属性,货币的创造已经不是价值的创造,货币也就不再具有与一般商品生产等价的基本属性。例如一张100美元面值的货币,其印刷成本只有4美分,如果是电子货币,则连4美分也省了,如此,货币及其所标志的价值是什么东西呢?

这种变化也使资本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是“物化劳动”,是由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凝结而成的,因此资本的增值只能通过扩大物质产品的再生产来实现。但是在今天,资本通过在虚拟经济世界中的运动同样可以实现增值,而且增值的幅度远大于通过扩大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所获得的程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近几年的利润增长中,有1/3到40%是来自其资本额仅占3%的金融子公司,而传统汽车生产的利润则十分微薄,甚至是亏损的。由于资本增值的主体不再来源于物质产品生产和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的特性与资本增值的方式,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特有规律就会发生深刻的历史性改变。回顾历史,美国在长达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产业的比重长期停留在55%以下,1956年以后迅速上升,到目前已经上升到占GDP的75%以上。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任务,服务业比重也出现了提高的趋势。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到了70年代后期,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跨越了物质生产发展的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内的物质产品需求逐渐饱和,产业资本通过发展物质生产谋求利润空间已日益狭小,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产业资本竞争不断加剧。在80年代,这种竞争的加剧主要表现在以德日为代表的后期资本主义国家以投资、收购、兼并的方式大举进军美国市场。但是80年代“冷战”还没有结束,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东西方”的对立,欧洲和日本在来自东方的威胁面前,需要美国军事实力的保护,一直不得不对美国的经济利益让步。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1985年的“广场协定”,美国为了增加商品的输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压迫德国马克和日元升值,以至于造成了日本90年代初期的资本市场的崩溃和金融危机。然而1991年发生了8·19事件,前苏联社会转轨,“冷战”时代随之结束,欧日对美国的军事依赖突然消失,长期被“冷战”抑制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的经济竞争压力突然被释放出来,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的一系列新的、本质的变化。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虚拟资本主义时代,一个巨变的时代。

20世纪70年代初,二战后所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货币增长开始脱离物质生产的制约,已经给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冷战”的结束,则给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政治环境,这就使各类金融商品和衍生品的交易得以疯狂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货币市场的年交易额已经高达600万亿美元,是国际贸易总额的100倍,全球金融产品交易总额高达2000万亿美元,是全球年GDP总额的70倍。可以说,当代资本运动的主题已经转移到了虚拟产品生产的方面。

而这一转向与当代资本主义转向“生产不足”型经济是密切相联系的两个方面。

虚拟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长期生产不足,但还照样锦衣玉食,就是由于可以用虚拟产品与其他国家提供的实物产品相交换,满足国内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经常项下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可以靠资本项下输出虚拟产品所获取的外汇来平衡,这就是“虚拟经济生存状态”。

以中美贸易为例,中美贸易逆差虽然2002年已经超过了千亿美元,但中国当年的贸易顺差总体计算只有303.7亿美元。这就是说,中国虽然不能从美国买回等值的物质产品,但是因为世界其他国家都接受美元,中国仍能从其他国家买到与700亿美元等值的物质产品。中国由于常年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储备又主要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从中获得每年超过200亿美元的收益,这些投资收益如果需要,仍可以从其他国家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所以只要美元不崩溃,仍具有世界霸权,中国就从与美国的贸易中不断得到好处。从美国来说,因为向美国输出物质产品的国家对美元和美国股市和债市有信心,愿意长期扩大持有美元,并把获得的美元再投入到美国资本市场,就有能力保持其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间的平衡,可以不断扩大其“虚拟经济生存状态”。

但是如果是用虚拟产品和实物产品相交换,所交换的对象就只能是世界各国的物质产品的净剩余,因为国际贸易的实质是各国依据比较优势原则互通有无,出口就是为了偿付进口。如果出口长期大于进口,这个贸易盈余部分只能是该国物质产品的净剩余,否则就会影响一个国家基本的生产与生活消费。但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世界物质产品净剩余额是有限的,因此并不是所有进入虚拟经济生存状态的国家都可以充分享受到“虚拟经济利益”。美国的贸易逆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始终在年均1500亿美元上下,90年代后期才开始急剧增加,而年均5000亿美元的水平,已经吸纳了全球70% 以上的净剩余产品,如果加上英国和西班牙,这个数字就上升到85%。

所以,只有拥有货币霸权的国家才能对世界净剩余产品实行独占,这就必然导致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不同的虚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围绕世界货币霸权进行激烈地争夺。

资本主义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从自由资本走到垄断时代的资本主义,今天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特征和新规律,但是还没有新的理论把这些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归纳和概括成新理论。斯密和马克思没有见过电灯泡,列宁没有见过电视机,凯恩斯没有见过彩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发现了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运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山也不是那座山,河也不是那条河,货币也不是那个货币,资本也不是那个资本”了。当代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与当前发达资本经济比较,中国还处在发展传统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业化高峰期。如不研究认识世界资本主义运动的新规律,以及其对中国工业化所产生的新影响,我们在设计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方针的时候就不能争取到战略上的主动权。所以,如何认识这场金融风暴,中国经济又如何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些都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新任务。只有认得清世界,才能看得清自己。进一步加深对虚拟资本主义的认识,是目前中国谋求经济进一步发展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