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孔子有言:“礼失求诸野。”

古代圣人为礼制崩坏曾发出感叹,要在庙堂、体制之外寻求理想的伦理和社会秩序。今天,当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中国社会为启蒙主义、反传统、商业化潮流轮番洗礼之后,回顾古圣先哲“礼失求诸野”的教诲,它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当社会主流价值崩坏、道德混乱之际,民间社会的边缘或可寻找到理想的秩序;定期关注民间草根正在生长的文化和社会力量,对于主流社会和统治阶层而言,将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和帮助。

赵本山推动的“刘老根大舞台”,郭德纲风靡一时的相声,周立波在上海骤然火爆的海派清口,都属于民间文艺。与执政者全力推动的主旋律和商业力量全力打造的电视剧、电影不同,他们都来自底层社会,处于社会边缘,在剧烈的江湖竞争中寻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它们在娱乐升斗小民之余,也为自己挣得饭碗。而恰恰是这种“野生野长”的民间性,决定了它们生命力的顽强。

对于今天亟待重建的中国文化,这些草根性的民间文艺意义何在?

首先,在这些不乏粗野或下九流的相声小品中,民间社会的脉动极其强烈地表现出来,听民声、探民意,由此引导社会情绪,建设社会文化。对于文化重建工作而言,其价值显而易见。看看《诗经》就知道,中国历来有从民间采风进而敦睦教化的传统。

其次,今天的边缘,未尝不是将来的主流,今天的草根民间,很可能就是今后的庙堂文化。当主流社会由于礼崩乐坏而六神无主之际,当现代中国由于剧烈变化而丧失了可依托的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民间文艺或许是我们文化重生的价值源泉之一。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体制文化与民间文化良性互动的社会,在当代,则应该是官方主流文化、商业文化和民间社会文化的相生相养,均衡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今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毁弃,社会主义价值系统受到巨大冲击,由资本力量推动的商业文化四处弥漫,缺乏灵魂。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严重失衡。此刻,将眼睛转向民间,看看那些蔓延生长的草根文化力量,或许能够为我们寻找到未来文化建设的些许灵感。

也许赵本山、郭德纲、周立波们并不能承载社会公众如此沉重的文化寄托,也许他们仅是昙花一现的文化泡沫,但只要这种势头得以延续,未来的文化大树就可能真正生长起来。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