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本期封面,我们聚焦于儒家的未来。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随着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随着中国人呼唤百年的现代化之梦逐渐实现,回归传统、向传统寻求精神资源,正日益成为人们遏制不住的群体冲动。

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在百年来的现代性诉求全面实现之际,中国人却在集体无意识中向自己的传统寻求帮助,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以为,至少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上述情形:

首先,现代性在器物层面和价值层面构成了完整的运动,引入现代的坚船利炮,便不可能不全盘引入其背后的西方制度、价值以及文化。然而,经过漫长的筚路蓝缕,在富国强兵的目标接近实现之际,人们却发现,中国的现代性价值不可能完全与希腊、罗马理性传统以及基督教信仰接轨,中国的器物背后不可能安置西洋的灵魂。决定中国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根本价值的,仍然是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曾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及价值观,它们可能不被我们轻易察觉,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选择。这一点,随着经济生活的现代化,人们已经日益意识到它的存在。

其次,无论财富多么充裕,人类都无法回避生活意义的追寻。在享受了科技进步、物质生活改善、甚至国家强大等现代性成果之后,人们发现,现代性非但不能自动地为人生赋予意义,它通过物欲的再生产,甚至不断消解着人生的意义。市场经济把一切价值都投入到货币交换系统中,婚姻、爱情、亲情、友情,一切皆可以量化为货币价值。人们手握重金,但却不知为何而活?人们享受自由,却发现空前孤独。此刻,传统的文化价值向我们展示出它历经千年的恒久魅力,构成我们现代人生命意义的价值源泉。

第三,随着现代性的全面展开,它的发展出现了局限和边界。环境污染、资源耗竭、气候变暖,无一不指向现代性所驱动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这样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吗?技术进步能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吗?我们将如何守护人类生存的唯一地球家园,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开创未来的生活?面对这一切,现代性无法提供答案。而我们中国人实践了几千年的传统价值观,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养料。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释道构成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主流,其中儒家的价值维度,无疑又是统治阶级和民间社会的主导性价值。经过近现代启蒙思想、中国革命和市场经济的轮番冲击,儒家的价值体系遭遇剧烈震荡,它至少在表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再发挥明显的作用。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儒家价值不在中国社会生活深层发挥隐蔽的影响力,也不意味着儒家价值无力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

向传统寻求资源,不可能不诉诸儒家。而向儒家寻求资源,就必须重温儒家在传统中国经济与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自身以求生存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更必须探寻儒家价值在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环境中发挥其影响力的现代途径。

因此,我们所凝视的,并不是回归儒家价值,而是儒家价值的重生。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