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于4月10日在京召开。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别指导,由《文化纵横》杂志社与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办。

为期一天的论坛围绕“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意识形态创新、执政思路演进、市场经济实践和社会文化建设等重要问题开展。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林炎志、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等人出席并发言;中国社科院马研院院长程恩富、荣誉学部委员徐崇温、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等京沪两地的著名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重要科研院所等50多名资深学者参与了讨论。

论坛开幕式上,《文化纵横》社长杨平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其根本宗旨在于为人类的未来探索新的可能性。在一个资源环境日益枯竭、现有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不能惠及全体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中,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研究应该指向新的方向,它应该能够从中国的问题和经验出发,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模式开辟出新的道路。

社科院马研院院长程恩富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对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从“理想社会”和“美好社会”的界定着手,探讨了中国现时的发展阶段及可达成的近期和终极目标;上海社会科学院童世骏教授论证了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中国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合适的文化基础;北京大学强世功教授以改革三十年来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当代政治传统和政治共识的形成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邓小平、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传统的深度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徐崇温指出,在理论上推进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有助于取得和发展话语权,向中国自身也向世界说明应该怎样观察和理解模式问题;复旦大学思想哲学学院副教授丁耘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模式论破题,以文明史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论,强调以中国解释中国,以中国的理论解释中国的现象,以中国的战略解决中国的问题,以中国的自觉指引中国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干春松教授从对五四启蒙运动的反思入手,论述了革命时期新启蒙运动的轨迹和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略的延安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教授从执政党的角度出发,以1949年建国和1978年改革开放为转折点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两次伟大转变及其对执政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刘海波副研究员立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化如何兼容的问题意识,从田制、币制及社会制度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的经济制度与政策;北京大学潘维教授对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联系作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包括组织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三种体制在内的当代中华体制。其他众多学者就“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论坛上,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林炎志、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等对主题研究进行了深度点评,进一步激发了与会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和思想激辩。

本刊认为,自“中国模式”的概念出现以来,以“中国模式”为框架解释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学术努力渐成显学,这种努力意在探索导致中国30年成功发展的中国因素。但是,到目前为止,论者多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理论,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理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等经济理论方面论述中国模式,而关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则明显不足。因此,组织此次学术论坛希望倡导“以中国论中国而非以西方论中国,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论述中国模式,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中国模式论述的主线”,在中华文明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基础之上来总结提炼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