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仪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导读】据美国媒体报道,2023年1月28日,美、荷、日三方对华限售芯片制造设备谈判取得新进展,限售光刻机范围从原本的EUV系统扩展到DUV系统。虽然从2019年荷兰对华禁售EUV光刻机以来,中国已解决28nm制程的光刻机生产技术,但距离批量生产还有一定距离。有评论认为,本次荷兰、日本的禁售范围扩大,将阻遏中国芯片制造业的发展,也有助于美国的芯片产业竞争计划。同时,韩国也是明显的受益方。事实上,韩国三星和SK还拥有美国特殊豁免,可以无须额外手续即可将禁售范围内的半导体设备用于其在华工厂。韩国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利用美国给予的政策优势,并配合美国的对华脱钩策略。

然而,韩国与美国的合作也有另一个面向。首先,韩国明确意识到,美国的本意是推动自己国内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最终会挤压其他所有国家的生存空间;其次,韩国也承认,在华工厂、中国市场等要素,是保证当前行业产业效率的重要环节。

因此,韩国的总体应对方式是采取折中策略,从中韩双边合作转向亚洲区域多边合作。当前东亚区域产业发展正在不断完善,“亚洲世纪”的到来也为中韩区域合作带来了动力。区域跨国产业链合作,或许可以成为中韩之间互动的一个着力点。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2年第6期,原题为《翻越“小院高墙”——中美博弈下的韩国高技术产业》,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罗仪馥|翻越“小院高墙”——中美博弈下的韩国高技术产业

2022年10月,美国政府对华实施半导体设备出口新禁令,但为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两家韩国半导体厂商开设了出口豁免通道。未来一年内,两家企业无须办理额外的手续即可获得美系半导体设备供应,并将之用于在华工厂的芯片生产。三星与SK的这段经历,可谓韩国在中美技术与产业战中复杂处境的生动缩影。一方面,韩国及其企业是美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构筑排华供应链体系的重点经略对象,乐于享受美方的拉拢与特殊优待;另一方面,韩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中国依赖度较高,难以完全依循美国意愿实现对华“脱钩”,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对韩国的拉拢又可能变成一种束缚甚至威胁。为了在大国竞争中确保本国高技术产业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近年来韩国各界开始全面审视美国产业霸权及其政策对韩国的影响,反思韩国对华产业依赖度较高的问题,并努力寻求对华高技术产业合作的新前景。

韩国在美国产业霸权下的处境及其认知

近年来,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作为新能源汽车关键组件的动力电池)成为中美技术与产业战的主要竞技场,也是美国联合盟友筑起“小院高墙”的两大战略性产业。而韩国在这两大部门同时具有全球性竞争力,因此倍受美国政府青睐。在半导体领域,三星和SK海力士分别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三大半导体厂商,2021年芯片销售额占全球比重分别为13.3%和6.1%,还共同占据了全球DRAM市场71.3%的份额。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2021年现代、起亚两大韩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位列世界第10、第11位,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则依次是全球第二、第五和第六大动力电池供应商,装机量占全球比重依次为20.3%、5.6%和4.4%。

正是基于上述强大的产业实力,韩国被拜登政府视为助推美国产业复兴和对华竞争的重要帮手,并得到美方的大力拉拢与施惠,韩国各界也认为这是难得的机遇。在2021年6月白宫发布关于半导体、电池、稀土类和生物医药品四大核心产品的《百日供应链评估报告》,并提出要扩大美国本土产能、加强与盟友合作后,韩国政府即明确表示这是加强韩国相关产业供应链和韩企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具体而言,由于美国重塑半导体等高技术产业的排华供应链并推动本土制造复兴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而韩国在这些方面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为韩国企业进军美国市场甚至主导未来全球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时间差。

截至目前,韩国确实从美国的产业战略中获得了实质利益。一方面,韩国企业直接受惠于美国的财政支持,得以克服成本压力赴美兴建工厂,进而扩大国际生产布局或获取美国尖端技术。2021年,得克萨斯州泰勒市针对三星等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与补贴方案,包括前10年减免92.5%的地产税,报销建厂开发审查费用等。2022年,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计划为半导体产业提供约527亿美元补贴,《通胀削减法案》则为包括电池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提供600亿美元补贴。在相关政策鼓励下,三星电子、LG新能源和SK On等韩国科技巨头先后赴美投资建厂。另一方面,在美国大力度打压中国相关企业的背景下,韩国企业短期内得以抢占更大的国际市场。例如,中国华为等企业在2020年遭遇美国制裁后,智能手机、5G通信及5G设备的全球市占率明显下跌,其空出来的市场由其他头部厂商所瓜分,韩国就是最大的获益方之一。

但与此同时,韩国国内也对美国相关政策背后的“产业霸权”抱有一定的警惕心理。2021年,美国政府以提高芯片“供应链透明度”为由,强硬要求韩国相关企业提供产能、原材料采购、客户等机密信息。这会削弱相关企业的议价能力,并最终损害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对此,韩国民众强烈反对,并认为这是对韩国经济主权的侵害,韩国产业界也呼吁政府出面抗议美国的“不正当要求”以保护本土公司。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韩国产汽车排除在新能源补助范围之外,实际上也是在变相强迫韩国车企,使之要么违背成本规律大幅度改造供应链与产业链,要么彻底放弃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也引发了韩国各界的不满,产业界开始对美国市场的公平性及其开发前景产生疑虑,韩国政府官员也认为美国的举动是对韩美同盟的“背叛”,可能导致韩美经济和安全合作复杂化。法案通过后不久,韩国政府便以“防止技术外流和保护韩国电池产业竞争力”为由,否定了生产电池材料的韩国L&F公司赴美建厂的计划,作为对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侵害韩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利益的抗议。

此外,韩国还有一些研究者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在中美技术与产业竞争背景下对韩国的拉拢,本质上只是为了管控韩国企业对美国企业的潜在竞争,进而为美国弱势产业部门的复兴争取时间。在此前提下,未来若韩国在半导体制造与电池生产方面持续保持相对于美国的优势地位,不排除美国也会将韩国定位为新竞争对手的可能性,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便是前车之鉴,苹果长期以来对三星的竞争手段也是警钟长鸣。反之,若韩国成功助推美国制造重新崛起,则意味着韩国在相关部门会丧失相对于美国的比较优势,自身产业竞争力相对下降,其对于美国而言的价值也将不复存在。

韩国对华产业依赖的现状及其认知

韩国产业发展的对华依赖主要体现在市场与原材料两大维度,以及对中国相对健全的产业生态的深度嵌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电子等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托于中国逐步对外开放造就的巨大市场。迄今为止,中国仍是韩国最主要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2021年,韩国对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高达25.3%,相比之下,韩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比仅为14.9%。其中,半导体约占韩国货物总出口额的20%,而中国独占了韩国半导体总出口约60%的份额。中国还是韩国相关产业所需原材料最主要的来源国之一。2021年,韩国从中国进口镓、钨和镁等半导体原材料的比例分别高达95.7%、83.6%和82.0%。2022年1~7月,韩国从中国进口氢氧化锂、钴和天然石墨等动力电池原材料的比例也依次高达84.4%、81.0%和89.6%。此外,韩国相关企业的生产制造高度依赖中国的中间产品供应。根据相关测算,世界主要经济体制造业产出额约3.6%来源于中国的中间产品输入,其中韩国制造业对中国中间产品供应的依赖度最高,达到16.4%。

近年来,韩国各界一方面警惕该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中国的高度依赖,并强调要逐步降低依赖水平,另一方面又充分意识到在中短期内脱离中国市场、原材料和相对健全的产业生态可能对韩国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造成重创,而且不具有现实性。

在市场维度,韩方担忧中国在韩国出口中占据的地位过高,一旦中国市场发生异常波动,如疫情延宕反复导致需求收缩,韩国的出口将随之大规模萎缩,经济增长也将受到严重波及。不仅如此,基于2016年“萨德”事件后中国对韩国实施经济制裁的经验,韩国各界还担心“历史重演”,即若韩国配合美国构建排华技术与供应链体系,中国可能对其实施“经济报复”,采取措施限制韩国产品进入中国。在2022年5~9月韩国对华贸易出现了30年来首次连续4个月的逆差后,韩国的危机感更是大幅度增加,并提出要以高技术产业合作为着力点重振对华出口,还在加速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升级版谈判方面产生了更强动力。此外,韩国政府对美国主导构建的“芯片四方联盟”(Chip4)采取犹疑态度和拖延策略,并向美方明确提出“不能限制对华出口”等要求,实际上也是出于对失去中国市场的高度警惕,以及对美国产业霸权的适度抗衡。

在原材料和产业生态维度,韩国承认对华依赖是现阶段确保其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但也强调要逐步推进供应链和生产布局多元化。2022年10月,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拥有韩国相关产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产业链各环节较为齐全,零部件供应网络较为完备,交通、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便利化水平高,劳动力成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相对较低,且劳动力综合素质相对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总体更高等。如果没有中国上述条件的支撑,韩国企业尤其是在华韩企的生产成本将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将有所下降。此外,目前韩国在世界范围内很难找到另一个能完全替代中国的合作伙伴,因此不能轻率追随美国推动对华产业“脱钩”。即使基于经济安全考虑必须逐步降低对中国的原材料和产业生态的依赖,韩国也要做好付出高昂成本的心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思对华产业依赖问题的同时,韩国国内还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当前中国正在加大对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于韩国而言也是难得的获利机会。基于此,近年来韩国虽然出现了从中国撤离一些相对中低端的制造业并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趋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华半导体制造等高端产业的投资,包括三星自2018年以来先后投资150亿美元扩建西安半导体工厂并生产10纳米级别的闪存芯片,SK海力士于2021年收购位于中国大连的NAND闪存制造厂等。在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领域,韩国企业也主动加强与中国的供应链联系,例如现代和起亚韩国汽车厂商为保障动力电池供应充足与稳定,开始采购宁德时代的电池等。

韩国在中美技术与产业战中的对策

在中美技术与产业战中,韩国虽然得以坐收一定的“渔翁之利”,但在美国产业霸权的笼罩下以及对华产业依赖度高的背景下,韩国国内的危机感日益上升。目前韩国政府的应对思路主要集中在对内维度上,即大力扶持与维护本土产业的发展与安全。韩国科学技术通信部于2021年5月出台“K-半导体战略”,产业通商资源部自2021年以来先后发布“2030二次电池产业发展战略”“半导体超级强国战略”和“汽车产业全球三强战略”,并联合国防部、外交部等多部门制定了“国家必备战略技术选定与培育保护战略”和“全球技术霸权竞争下韩国技术保护战略”等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增强韩国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确保相关产业供应链稳定,并全面扩大韩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

在对外维度,尤其是如何处理对华与对美产业关系方面,韩国国内的态度较为折中。最典型的观点是韩国既要主动融入美国主导的供应链体系,又强调要重视中国市场与中国机遇,尤其应与中国维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加强中韩在半导体等高技术产业部门的合作。截至目前,韩国分别面向美国和中国展开的产业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述折中之道,即在配合美国“印太经济框架”(IPEF)和供应链联盟战略的同时,也通过外长访华商讨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事宜、拖延加入Chip4等行动来拉近对华关系或安抚中国。但韩方相关学者也意识到,在美国产业霸权的约束下,韩国在双边层面深化对华产业合作的空间正在日益缩减,而且随着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逐步崛起,中韩产业竞争关系客观上也会更加凸显。对此,近年来韩国开始关注中韩产业合作从双边层面扩展到多边或区域层面的条件与前景,认为这是韩国在美国霸权之下推进对华产业合作的出路所在。

事实上,中韩在东亚区域框架下开展产业合作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自2018年以三星电子为代表的韩国企业从中国撤离部分产业并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来,中韩之间的关键零部件或中间产品贸易逐渐转变为中国与韩国对东南亚的中间产品出口。其中,中国对越南的出口额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并以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及零件为主;越南也一跃成为韩国的第三大出口对象国,主要商品种类是电脑、电子产品及零部件、机电设备等。以三星等跨国企业为纽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实际上成为中韩高技术产业合作的平台,两国的技术共同以零部件或关键设备出口的形式汇聚到在越工厂所加工制造的产品中。由此来看,中韩在多边或区域层面开展产业合作,主要表现为中韩企业以第三国为据点共同构建跨国产业链与供应链。

韩国的研究者对中韩在东亚区域框架下开展产业合作的前景总体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量。第一,为了抗衡美国对华技术与产业堵截,中国正在通过参与RCEP和CPTPP等大型自贸协定来推进区域生产网络建设,东亚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将日趋庞大和完善。其中,已于2022年1月生效的RCEP规定成员国在投资领域均采取负面清单方式,同时实施原产地累积原则,大幅度降低跨国企业在投资选址时对产品增加值门槛的顾虑,使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灵活调整在区域内的生产布局。第二,“亚洲世纪”的到来为中韩在区域层面深化产业合作创造了动力。“亚洲世纪”是指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亚洲多国陆续开展市场化改革与扩大投资等,使亚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具有活力的地区。区域内市场规模与投资需求的扩张,将为中韩相关企业在区域内共建产业链与供应链提供更多机会。

综上所述,韩国的产业发展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崛起长期得益并受缚于美国的产业霸权,同时建立在对华高度依赖的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韩国对中美技术与产业战的态势演变更为敏感,在其中所受的影响也更加复杂,并由此引发了韩国各界对该国与美国、中国的产业联系更加系统的反思。虽然在美国产业霸权的笼罩之下,现阶段韩国的产业外交总体表现出更重视美国的状态,但从韩国各界的认知来看,该国政府与企业也在努力寻求对华产业合作的突破之道。在双边往来日益受限的情况下,东亚区域内的跨国产业链与供应链构建或许能成为中韩高技术产业合作的新着力点。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2年第6期,原题为《翻越“小院高墙”——中美博弈下的韩国高技术产业》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