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艳蕊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发表时)

✪ 杨玲| 厦门大学(发表时)

【导读】近年来,一个网络语“CP”(单词Couple缩写,意为情侣、搭档、组合等)越发流行,银幕上或媒体报道的人物,无论异性或同性,常被幻想成亲密关系的一对,即所谓“CP感”。前期热播网剧《山河令》的两位男主角就被指“恩爱CP”,连近日上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这样的怪兽剧,都被认为是“两口子打架,小两口发糖”。有评论指出,年轻人言必称CP的娱乐化现象背后,隐含一场静悄悄的性政治革命。

很多人认为,CP文化是“同人文”创作的延伸。本文指出,早在1980年代,日本便出现了“男男同性作品”的耽美派别。在国内,近十多年来,耽美文化、腐文化也深受一些女性朋友追捧。作者认为,耽美作品借用“男人身体来表达自身欲望”,恰恰反映了女人希望通过与以往性别角色不同的想象性构成,来确认自身介入世界的力量:在“攻”与“受”的转换之间,男人可以诠释女性气质,女人也可以诠释男性气质,性别成为可以被后天建构的特征。

作者指出,在“阴盛阳衰”的社会焦虑中,腐文化为柔男气质提供了空间,女性首次成为构建男性气质和性别秩序的积极参与者,社会的性别观念悄然变化,从而根本上触动了性政治的结构,性别与权力的关系正呈现不同格局。

本文摘自《文化研究(第20辑2014年秋)》,原题为《腐女“腐”男:跨国文化流动中的耽美、腐文化与男性气质的再造》。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腐文化是当代流行的一种亚文化。其中坚力量是数量庞大的腐女,即热衷男男同性情爱的女性。“腐女”源自日语中的“腐女子”(fujoshi)。2000年初,日本最大的网络论坛2channel上开始有人使用fujoshi一词来指称喜欢将万事万物都解读、联想为男男同性关系的女性。2005年以后,日本媒体开始关注腐女现象,并将腐女视为宅男(男性御宅族)的对应人群经过十余年的传播,“腐女”一词现已进入大众日常语汇,尤其在年轻人中获得了广泛使用。在中文恶搞百科全书“伪基百科”里,腐女被戏谑地定义为感染了来自“扶桑皇国”(指日本)的“腐病毒”的女性。她们能够用自带的“腐女雷达”“找出所有同性间的暧昧”,不仅会“不自觉”地幻想同性恋情,还会自觉地从事相关创作活动、传播相关知识。

2009年,百度“腐女”吧创立,让腐女在大型网络社区获得了较高的能见度。2014年1月,新加坡的英汉双语报纸《我报》(My Paper)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粉丝迷上福尔摩斯基情》的报道,描述了中国腐女对BBC电视连续剧《神探夏洛克》的狂热喜爱。报道中同时使用了“腐女”一词的汉语拼音及其英译“rotten women”。随后,新浪、网易、光明网、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纷纷以“中国腐女名扬世界”为主题转载了该新闻,掀起了一波媒体关注的热潮。

腐文化的核心是耽美作品的生产与消费。和“腐女”一样,“耽美”也是一个来自日语的汉字词汇。在日语中,“耽美”(tanbi)与“唯美”是同义词。日本19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潮也称为“耽美主义”。这类新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往往将对于美的崇拜置于道德和现实之上,并包含着潜在的同性欲望。1970年代,日本的职业漫画圈和业余漫画圈出现了由女性创作的描绘男男恋情的作品。1978年,第一本以年轻女性读者为对象、以男男同性之爱为主题的漫画刊物June诞生。该杂志发表的作品多讲述年长的男子与美少年之间的“耽美”情爱。June的创刊,标志着日本耽美商业化的开始。

1980年代,以漫画《足球小将》为对象的同人作品大量涌现,让yaoi同人圈势力大增。“yaoi”一词至今仍然被全世界的日本动漫迷广泛使用。1990年代以后,随着商业出版的男男恋作品的繁荣,文辞华美的“耽美”逐渐被更加通俗易懂、面向大众的“BL”(英文“Boys’ Love”的缩写)所取代。尽管日语中的tanbi已经不再流行,华语圈的腐女仍然钟爱“耽美”这个名称,因为耽美在汉语中的字面含义是“耽溺于美”,非常契合腐女对于男男恋情的唯美幻想。不过,在华语腐文化圈中,“BL”一词也很常见,往往可以和“耽美”换用。

近年来,随着日本耽美漫画在东亚、北美、欧洲和澳洲的扩散,耽美和腐女现象已经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仅以英语学界为例,相关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都已颇具规模。2008年7月,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举办了名为“日本跨国粉都与女性消费者”的工作坊,部分参会者提交了耽美和腐女方面的论文。2011年1月,日本大分大学举办了全球首个以BL为主题的学术会议“BL的球土性论争:生产、流通和审查”。2010年,美国学者Antonia Levi等人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探讨BL的英文论文集《BL漫画:论BL的性暧昧和跨文化粉都》。2013年,《图像小说和漫画杂志》和粉丝研究杂志《变革性的作品与文化》分别出版了BL专刊。自2006年人民大学本科生杨雅在《中国青年研究》上发表了大陆首篇耽美论文之后,不少年轻学子也对耽美研究倾注了大量热情。相关的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不断涌现。2012年,权威学术期刊《文学评论》还刊出了复旦大学博士生张冰的论文《论“耽美”小说的几个主题》。不过,由于期刊发表的限制,大陆的耽美和腐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亟待拓展。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对腐文化圈的亲身观察和参与,从跨国文化交流、在线文化实践和男性气质的再造三个方面探讨了腐文化的发展历程、活动方式和社会影响。无论在日语还是汉语中,“腐”字都有“腐坏、不可救药”的意思,而且是“妇女”中“妇”字的谐音。以“腐女”自称的女性耽美粉丝不仅颠覆了温柔恭顺的良家妇女角色,还以水滴石穿的力量腐蚀、瓦解了东亚社会中的霸权男性气质,让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边缘人群和性别实践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

跨国文化流动中的腐文化

作为日益加速的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腐文化在中国具有海外输入、草根传播、本土原创、跨境交流和东西混杂的特点。1990年代初,日本动漫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其中裹挟着耽美动漫和一些包含耽美元素的经典漫画。最初,动漫迷们对这些“混进来的奇怪东西”感到非常惊诧,但她们很快就接受和喜欢上了这种不一样的爱情故事。90年代中后期,网络逐渐普及,开始有论坛(如桑桑学院)设立耽美专区,集中上传耽美资源供粉丝下载。这些资源一部分来自日本,更多的来自台湾,而且都没有获得创作者本人的许可。台湾的耽美作者发现作品“被盗”之后,便结伴来到大陆的耽美论坛投诉。

这一事件对大陆耽美社群造成了两大影响。首先是普及了版权意识,让耽美粉丝认识到必须有作者的授权,方能发布、转载作品。其次是激发了粉丝的创作热情,出现了第一代本土耽美作者、耽美画手和耽美广播剧制作者。2005年视频网站出现之后,又随即出现了耽美mv的创作者。规范的建立和创作者的活跃,使腐文化在2000年左右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粉丝和创作者人数不断扩大,耽美网站和论坛四处开花,并形成了原创为主,同人为辅的创作格局。

中国腐文化从一开始就深受日本BL小说和动漫的影响。木原音濑、吉原理惠子、秋月透、松冈夏树、山蓝紫姬子等日本耽美小说作者,都在大陆拥有广泛的读者。由于部分大陆耽美写手在创作中有意模仿日本作者的情节、句式和笔触,还出现了所谓的“日系文”。比如,以写现代文见长的耽美作者蓝淋,刚出道时风格肖似木原音濑,后来才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日本的BL漫画和动画在大陆腐文化圈也很受欢迎。由于审查限制,国产耽美动画没有生存的空间,国内粉丝只能通过网络下载日本BL动画或购买相关的盗版光碟。近年来,中日腐文化圈开始出现互动的迹象,不再是从日本到中国的单向输入。2011年,中国著名耽美作者风弄的长篇小说《凤于九天》被改编成漫画,由日本最大的BL出版社LIBRE出版。从网友收集的读者评论可以看出,日本读者对这部来自中国的耽美作品相当欣赏,并期待续集。

与台湾腐文化圈的双向交流,也是大陆腐文化繁荣的重要助力。由于在台湾,耽美小说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出版,因此出现了一批创作状态稳定的本土作者。绪慈、凌豹姿、月读、阿彻,是2000年到2010年间最受读者欢迎的台湾耽美作者。这些作者大多是业余写手,另有专职,有些作者的职业生涯还比较成功,如做牙医的阿彻。在大陆读者涉猎台湾耽美作品的同时,大陆耽美作者也将无法在国内正式出版的作品投给鲜欢、威向、龙马等青睐BL的台湾出版社,从而将自己的读者群扩展到台湾。

笔者曾参访了台北的“yaoi会社”,一个由台湾腐女创办的BL漫画小说专门店。在该店收藏的万余册BL图书中,有不少出自大陆作者之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便利,也让两岸的耽美爱好者之间互动频繁。比如,大陆腐女可以登陆台湾的“鲜”网,与台湾读者一起追文、评论。台湾腐女也会访问大陆的耽美论坛,参与讨论和“灌水”。尽管围绕耽美展开的讨论具有较强的幻想性,但它依然让两岸的腐女对彼此的社会处境和文化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韩腐文化圈的交流主要集中于明星粉丝社群。自1990年代末,“韩流”(以韩剧和流行音乐为主的韩国流行文化)席卷中国大陆之后,身材高大、长相俊美的韩国男星一直是许多国内腐女YY(意淫)的对象。韩国娱乐公司在包装音乐组合时,常以组合成员之间的同性暧昧为卖点。由于韩国男子组合通常成员较多,单个组合中还会出现多个配对。同样,一些中国明星也成为韩国腐文化圈关注的对象,比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韩国腐女就将中国游泳选手孙杨和韩国游泳选手朴泰桓视为绝妙的一对。

尽管耽美在香港的生存环境比大陆更为宽松,但香港腐文化的影响力远较大陆薄弱。在香港,腐文化主要是作为青少年ACG文化的一个分支存在,缺乏独立的社群交流平台。香港目前尚未出现有影响力的耽美作者,耽美书刊的出版和租赁也较为少见,导致香港腐女经常在大陆耽美网站活动。另外,由于文化上的亲缘关系和华文教育的普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地区也有一些喜欢阅读大陆原创耽美小说的腐女,她们会在大陆耽美论坛留下活动的痕迹。比如,在晋江作者冰魅的专栏下,曾有一位越南的耽美粉丝留言,恳请冰魅授权她将一篇小说翻译成越南语。

1970年代,欧美粉丝社群中出现了一种和耽美小说极为类似的斜线文(Slash)。不过,与日本Bl作品相比,斜线文对中文腐圈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虽然也有一些英文翻译小说非常流行,如“美系耽美小说”《一条名叫Krycek的鱼》、美剧《X档案》的耽美同人文《24/7》,但都没有形成持续的影响。新世纪以来,随着欧美图书、影视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它们的英文同人作品也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关注。比如,部分具备英文阅读能力的中国《哈利波特》粉丝会直接到全球最大的粉丝小说网站FanFiction.Net上寻找《哈利波特》的同人作品,并认为英文的同人小说更接近原著的风格。和东亚的情形一样,欧美的同人作品也都是以男男配对为主。不过,不同地区流行的配对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仍以《哈利波特》为例,在英语斜线同人文中,最受欢迎的配对是DM/HP(德拉科·马尔福与哈利·波特)和SS/HP(哈利·波特与西弗勒斯·斯内普),但日本的哈迷却对JP/SS(詹姆士·波特与西弗勒斯·斯内普)这一配对情有独钟。

由于美国文化产品在全球大多数地区的风靡,全球化曾被等同为“将美国文化强加给世界的过程”。然而,中国腐文化的发展轨迹却说明,全球化进程并非只是大众文化的美国化,它同时也促进了华语文化圈和东亚地区内部的文化交流。好莱坞电影等美国文化产品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通常依靠文化工业强大的商业资本和行销能力,甚至会动用政府力量来开拓市场。而腐文化的传播则几乎完全仰赖粉丝社群的需求和互联网技术。这种草根自发、女性主导、没有完全商业化、甚至挑战主流社会规范的亚文化的兴盛,表明全球化并非只有自上而下的文化输入这一条路径。中国腐文化的在地实践或许可以成为全球化的另类缩影和风向标。

腐文化社群的线上活动

如果说耽美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以男男恋为中心的文化制成品,腐文化这一概念则更侧重腐女的文化实践活动。除了网络耽美小说的写作和阅读这一核心活动,腐文化圈的文化实践还包括耽美动漫、广播剧、同人MV的生产和消费。腐文化是一种高度依赖网络的亚文化,绝大部分腐女都是重度网络使用者。为了传播腐文化产品和构建腐文化社群,腐女们利用了贴吧、QQ群、YY语音、微博等各种新媒介工具。

写作网站是腐文化圈的动力之源。目前人气最高的写作网站是晋江文学城(简称“晋江”)和鲜网。这两个网站囊括了绝大多数有影响力的耽美作者。为了鼓励读者参与,晋江建立了一套作品积分制度。读者可以在作者的文下写评论兼打分。作者的积分如果足够高的话,就能够登上网站首页的各种积分榜,比如“vip金榜”、“新晋榜”、“月榜”、“季榜”、“半年榜”等等。作者一旦登榜,就能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从而大幅提高作品的点击率和VIP章节的订购量。

耽美作者大多非常重视和读者的交流。一方面和读者的互动能够吸引更多的评论,带来更高的积分;另一方面,读者的喜爱和支持也会给作者提供创作动力。虽然一部分VIP作者能够从写作中获利,但大多数作者的报酬都非常微薄,还需要从事其他职业以维持生计,只能把写作当作兴趣来经营。因此,尽管耽美写作已经部分商业化,同好分享的性质仍然非常浓厚。在VIP作者之外,还有基数庞大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爱好者写作群体。对这部分作者来说,读者的关注和支持更是至关重要。读作者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围绕作品的内容或耽美相关话题展开。比如,晋江曾经得到过编辑推荐的作者戎葵,就曾在创作悲剧故事《暮云深》的过程中,和读者讨论创作耽美的缘由。戎葵称,如果写言情的话,女主角只能参与感情,却不能参与历史;而在耽美小说里,主人公却可以同时经历情感和参与历史。戎葵的解释表明许多腐女之所以选择耽美,是因为耽美给女性读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可供代入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眼界和活动空间都明显大于言情小说的女主人公。

写作网站的附属论坛,也为读/作者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讨论平台。晋江的“耽美闲情”是当下最为活跃的耽美论坛。其常见话题包括:作品评论和推荐、写作心得、明星CP(配对)、热门动漫、对同志圈的探究和腐文化圈的各种八卦。比如,央视蛇年春晚中,刘谦公开调侃李云迪“找力宏”。当晚耽美闲情就出现了许多热帖,讨论李云迪和王力宏交往的可能性,以及刘谦是否会暗恋李云迪,撬王力宏的墙角。

与论坛有相似活动机制的是百度贴吧。百度的腐女吧、腐男吧和bl吧,都是极为活跃的腐文化阵地。截止2014年2月5日,腐女吧共有注册用户84万人,腐男吧,3.8万人,bl吧,42万人。百度贴吧的特点是:用户年龄一般比较小,大多是高中或大学在校生,甚至有小学生;用户身份也比耽美闲情更加多样化。除了真正的腐女和腐男之外,还有一些直男在贴吧发布“搔首弄姿”的自拍照,或是和好友合拍的“基友照”。由于知道腐向贴吧是年轻女孩聚集的地方,这些直男期望通过“卖腐”赢得女孩们的好感,最终达成异性恋交往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贴吧承担了社交网站的功能。大量身份各异的年轻人藉由腐文化的平台走到一起,或是讨论小说,或是给明星配对,或是分享图片、漫画、广播剧、视频等资源,甚至是开启一段网络恋情。

写作网站作者的专栏下面,常常会给出作者的粉丝QQ群号和微博地址。耽美闲情也不断有成员发布QQ群号码,邀请同好加入。腐女吧、腐男吧、bl吧,都有自己的官方QQ群。另外还有成员自己组织的各种主题群。QQ群的活动与论坛有相似之处,但因QQ空间的私密性更强,有时会涉及在论坛上无法公开讨论的话题,并发布一些禁忌性更强的资源。除了QQ,YY语音也是腐文化的重要活动平台之一。因为YY语音功能强大,为耽美广播剧的发布提供了便利。另外,耽美作者也会利用YY聊天室和粉丝建立联系。2008年左右,风弄每周都会有一两次在YY语音室和粉丝聊天,她的“萝莉音”给粉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浪微博的出现,为腐文化圈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分享平台。2010年之后,不少耽美作者和画手都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微博。2010年10月,新浪微博举办了中国首届微小说大赛,结果耽美微小说是参赛作品中数量最多、点击率最高的一个文类。这些耽美小说随后被整理打包,在各种耽美、同志论坛中流传。其中一篇由“少年仔风小餮”创作的作品幽默地再现了耽美微小说的泛滥:

微小说大赛创办之初,组委会并没有给小说进行分类处理。

活动展开一周之后……

组委会默默分类出“耽美”系列单独评选。

一时间,新浪上下的腐女欢欣鼓舞——这是对耽美文学的重视!

微小说组委会默默泪流,不把耽美类分出来,我们怎么找得到其他主题的微小说?

张冰在其论文中将腐女描绘为一群有彼得潘情结、拒绝长大、沉溺于耽美的虚幻世界,“把真正令人窒息的现实拒之门外”的颓废青年。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腐女中,不排除有部分人将耽美当作逃避现实或“填补情感空缺的玩具”,但同时也有腐女经由耽美而参与到现实中的抗争活动。根据笔者在腐文化圈的多年经验和对部分耽美粉丝的访谈,“腐”到一定程度的耽美爱好者大多会主动了解现实中的同志群体的生存状态,并乐意帮助他们反抗社会歧视,维护个人尊严。比如百度bl吧就是一个混合了同志与腐女的网络社群,bl吧首页的签名和头像就构成了一个有趣的酷儿文本,既反映出对于耽美纯爱传统的继承,也展示了对当代LGBT运动的关注。签名中的文字是“爱情和性别没有关系,我们只是爱上了而已!”。

这句爱情宣言让人联想起尾崎南的经典耽美作品《绝爱》中的著名台词:“如果是我,是我的话,不管他是男的或女的,是猫狗也好,植物也好,机器也好,我一定都会把他找出来,然后绝对会……爱上他”。但这种不分对象的爱情至上主义,曾在日本遭到同志社群的批评,认为耽美虽然描绘的是男男同性恋情,但却对同志现实(gay reality)漠不关心。腐女只是在用男男恋的幻想来逃避现实中困扰女性的性别问题。不过,bl吧的同志和腐女们却把对耽美的喜好与对同志运动的支持结合了起来。该吧的头像是一个由两手围起来的心形图案,其中一只手背上涂满了象征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彩虹。这两只相互触碰的手,恰好昭示了以异性恋者为主的腐女群体与同志社群之间的沟通与团结。

笔者之一的徐艳蕊曾亲自参与了一次由腐女组织的同志维权活动。2005年,湖南理工大学的一位同志学生在本校的贴吧里征集同志学生一起准备考研,结果遭到吧主的公开嘲弄和驱逐。这位男生随后在百度bl小说吧发帖讲述了自己受辱的经历,激起该吧成员的普遍愤慨。bl小说吧的吧主亲自发帖召集人员到理工大学吧申诉,并建立了专门的QQ群讨论维权事宜。理工大学的吧主一开始不仅没有给予理智的回应,反而继续嘲弄同志、腐女和腐男。但在腐女、腐男们的持续压力下,该吧主最后不得不向遭到驱逐的那位同志学生道歉。这次事件平息之后,维权用的QQ群变成了耽美小说讨论群。包括腐女、腐男、男同、女同和直同志(“straight ally”的直译,指对同志友善、反对异性恋霸权的男女异性恋者)在内的腐圈人士,继续聚集在群里,交流耽美小说的阅读和写作心得。

腐文化圈的在线活动多以娱乐、休闲为主,但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都已然渗透了强烈的社会政治意涵。正如一位腐龄10年的年轻同志腐男所言,耽美的流行就是对主流暴力的抵抗:

耽美像是一股逆流,在大多数人接受主旋律教育成长的[环境下],但是却有很多人喜欢上这种可以说被我们的体制所不齿的文艺样式。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抗主流的行为。我相信我们争取发声、争取平权的希望在于那些披着主流、体制给予他的编号,工作在每一个角落的普通人们,他们一面做好组织安排的工作,一面下了班读自己喜欢的,区别于大众,自己内心偏好的[东西]。

当代主流社会关于男性气质的强制性规约,就是耽美所要反抗和消解的对象之一。

中西文化交汇中的男性气质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康奈尔(R. W. Connell)指出,男性气质是一个以“早期现代欧洲的个体性概念”为基础,并“伴随殖民帝国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而发展出来的概念。它是一个与女性气质相对照的关系性概念,男性气质会随着阶级、种族和性向等权力轴线分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男性气质。在这些多元的男性气质中,存在着霸权(hegemony)、从属(subordination)、共谋(complicity)和边缘(marginalization)四种关系。任一给定历史时期,总有一种男性气质是最被称颂的,在文化中占据霸权地位。它为父权制的合法性提供了可接受的答案,保证了男性的主宰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只有异性恋男子才能拥有霸权性男性气质,同性恋男子则因处于男性等级秩序的底层,而成为从属性男性气质的化身。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迫使同性恋男子从属于异性恋男子。这些实践包括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排除、合法的暴力、经济上的歧视和私人的抵制。同性恋男性气质成了一个储物柜,专门收纳一切与霸权性男性气质不相容的特质。因此,从霸权性男性气质的视角观之,同性恋男子很容易被女性气质同化。

美国社会学家基默尔(Michael S.Kimmel)也认为,男性气质与恐同症(homophobia)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在一篇名为《作为恐同症的男性气质》的文章中,基默尔指出,我们是通过与一系列他者的对立来界定何为男人的。这些他者包括“少数族裔、性少数人群,以及最重要的,女人”。由于男性身份是依靠对女性气质的弃绝,而非对男性气质的直接肯定确立起来的,导致男性性别身份的稀薄和脆弱。男性必须不断“考验自己、做出英勇的行为,冒巨大的风险”,以便在其它男人面前证明自己的男性身份,获得其它男性的认可。恐同症不仅仅是对男同性恋者的非理性惧怕,或是担心被他人当作男同性恋者,而是“对其他男性可能暴露我们的真面目,阉割我们,向我们自己和世界揭示出我们不合格、不是真正的男人的恐惧”。正是在恐同症(担心被当作男同性恋者、不是真男人)的驱使下,“男性不断夸大男性气质的所有传统规则,包括对女性的性掠夺,恐同症总是和性别歧视结伴同行”。基默尔还特别强调,男性身份的核心是权力,是某些男人主宰其他男人的权力,以及男人主宰女人的权力。典范性的男性必须是“强壮的、成功的、有能力的、可靠的和有控制力的”。

然而,在中国古代的性别秩序中,男性身份却并不完全是依靠否定阴柔气质来界定的。异性恋也不是男性身份的必要条件。传统中国对于男子之间的同性性行为显示出了相当的宽容。如法律学者郭晓飞所言,中国历史上缺乏将同性性行为视为“罪孽”的意识形态。尽管清代的法典中出现了“鸡奸”一词,但只要不造成人身伤害或涉及未成年人,法律并没有对成年人之间两愿的同性性行为给予太多的关注。不仅法律上很少惩罚同性性关系,儒道释等主要宗教和信仰也“没有对同性间的性欲横加干涉,不管是男人之间还是女人之间的”。美国历史学者白露(Tania Barlow)认为,在西方,异性恋是生产性别的主要场域,女性只有成为男性的异性恋欲望对象,才算是女性。

但在1920年代之前的中国,家却是性别生产的首要场域。婚姻和性的目的是生产下一代家族成员、为血统服务。也就是说,只要男性之间的同性性行为没有威胁到家庭的稳定和传宗接代的任务,他们的男性身份就不会遭到质疑。香港学者赵文宗(Chiu Man-Chung)也认为,儒家文化“不是以性行为本身的好或者坏为基础来考虑的”,而是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中来评价性行为。“只要在这个背景下,什么样的性行为都可以被接受,除非它对这个人际关系有负面效果”。国内学者张在舟则指出,由于理学特别看重异性恋伦理,“通过限制男女之间的交往以求道德的洁净”,同性恋问题反而被忽略了,有时还会作为男性的另一种宣泄渠道加以鼓励。

中国文化传统对理想的男性气质的定义也与西方有所不同。澳大利亚华裔学者雷金庆(Kam Louie)将中国传统社会中理想的男性气质分为两种:文和武。“武”代表了具有男子气概的英雄传统,而“文”则强调一种温和的理性与智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种气质的地位有升有落,尤其在明清之后,文弱温和的男性在才子佳人小说之中更受欢迎。但在总体上,人们强调两种风格之间的平衡,以期更好地实现修身、齐家、治国的理想。国内性学研究者方刚对文武的二元组合提出了不同看法。在他看来,“将中国男性气质以文武分类,难以明确彰显其特点,还是‘刚/柔’更能准确地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思想及男性气质的建构相契合”。刚性和柔性是“个人在男性气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行事风格、外表气质、个性特点”,大多数男性气质实践都会在这两个理性类型之间移动。无论是以文武,还是刚柔作为中国男性气质的阐释框架,儒家传统中最受推崇的男性气质都是文武双全,或刚柔并济。

宋耕(Geng Song)对这一男性气质的“中庸之道”做出了一些解释。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男/女、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以及异性恋/同性恋的二元对立。他援引白露的观点指出,在传统中国社会,根本没有一个一般性范畴的“女性”概念。对女性的指称只有“女”(女儿)、“妇”(妻子)和“母”。“妇女”和“女性”这两个名词都是五四运动中才出现的。儒家经典和官方正史里的人物大多是无性别的(ungendered),通俗小说和戏曲里的勇猛男子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去性化的(desexualized)。也就是说,这些人物总是被再现为道德高尚之士,而不是物质性的、性别化的男人。由于女性被彻底逐出了指意系统,男性反而可以自由地追求融合了多种行为特质的、带有雌雄同体意味的完美人格。

尽管中国古代理想的男性气质所看重的要素,与西方社会的霸权性男性气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却包含同样的机制:对权力掌控和等级秩序的重视。比如,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男主角的文弱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女性控制力的减弱,相反,他们往往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实际获益者。他们的“文弱”不是来源于对女性视角的迎合,而是源于中国的科举取仕和文官制度对文人气质的推重。即便是在男男同性关系中,也存在着明确的等级秩序。清代李渔的《男孟母教合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说讲述儒雅秀才许葳在逛庙会时看上了出身贫寒的俊俏少年尤瑞郎,花费巨资百计谋求归家为妻,并许诺为其父养老。为了报答许的付出,尤瑞郎自宫以表明心志。后小人谗妒陷害许葳致死,尤瑞郎守节抚孤,终使许葳与前妻之子科举成名,自己也受到朝廷旌表。这种男性的妇德典范,并不只在小说中存在。史传乾隆二十五年的状元毕沅,青年时家贫落泊,却得到当时名动一时的男伶李桂官的青眼,重金资助他游学科考,终于使毕沅金榜题名,而功成名就的毕沅也一直对李桂官不离不弃,对他的宠爱超过了家里的妻子和数位美妾。当时的著名文人袁枚和赵翼都曾经写长歌记述此事,赵翼还在《檐曝杂记》中称李桂官为状元夫人。

(舞台剧《少年金钗男孟母》即改编自李渔《男孟母教合三迁》)

在这些表彰男性“妇德”的故事里,甘愿雌伏的男子都来源于较低的社会阶层,在权势的威压下,他们的服从和付出被视为理所应当。而处于较高阶层的那一方都有过异性恋经历,他们有妻有妾,有儿有女,他们的妻妾对他的同性恋行为没有任何过问的余地。中国传统社会对同性恋情的建构是依附异性恋秩序或阶级秩序而存在的,尽管与西方的异性恋强制秩序在具体运作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同样也存在着强大的压制性力量和权力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中国古代的男男恋故事非但没有拆解男性知识分子的权威感,反而维护了前者的支配地位。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伴随现代化(西方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对于男性气质的理解更加复杂。一方面,传统的理性智慧型的文人形象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带来的强大压力,又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丧失文化自信,感受到强烈的身份危机。不论是带有民族主义情结的“东亚病夫”,还是暗示恐同症的“娘娘腔”都表明柔和、文弱的男性气质已经开始遭到社会的贬斥。1980年代,随着西方思潮的重新涌入,西方文化带来的有关阳刚男子气概的想像也获得了广泛传播,整个中国社会都在为“阴盛阳衰”而焦虑,文学、影视和大众媒体都加入了“寻找男子汉”的风潮。海外男星史泰龙和高仓健依靠其硬汉形象成了男性气质的典范。这种对阳刚男性气质的推崇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举止女性化的男子往往遭到社会和同辈的嘲笑,被辱骂为“变态”、“人妖”、“娘娘腔”。比如,韩寒就曾在媒体采访中公开嘲讽身材瘦小,爱用护肤品的郭敬明:“我和他[郭敬明]男女有别,没有什么可比性”,用赤裸裸的性别歧视来强化、彰显自身的男性气质。

当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男性内部的等级秩序,以及男性与女性的等级秩序都经历了比较大的动荡和改写,对同性恋的定位也与传统社会有很大不同。1949年以后,“官方性话语中的生物实在论导致了一种对二元性差别的特别严格的观点,它认为自然决定了一套无法改变的性别特征和可能性”。同性恋因此被视为正统的异性恋秩序的破坏者,长期遭到默杀,“成为一个游荡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幽灵’”。直到1990年代,国家对同性恋行为的控制才放松。“1997年,流氓罪从中国刑法中删除;2001年,同性恋从第三版中国精神病分类目录中删除。这两个标志性事件被视为中国大陆同性恋的合法化和去病理化(depathologization)。”在同志社群的努力下,同志身份开始赢得更多的社会理解和宽容。

中国腐文化圈的活动,就是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它所面对的性别压抑机制和等级秩序,其实是东方与西方的混合体。但是去考究哪些压抑机制属于本土因素、哪些来自西方社会,对于本文来说并不是一项必须的工作。因为尽管存在文化因素的差异,但无论是东方和西方,父权制都会通过不断建构男性权威的理想形象来保持对权力的掌控。尽管这个理想男性的具体风格会随着历史、地域的因素产生变化,但他与权力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宋耕才会认为男性气质是无形可具而又处处皆在的。由于男性气质并不是一个先验的本质性存在,而是一系列社会实践的模式,男子凭借这种实践而在性别化的社会结构中获得自己的位置,那么,改变男性气质建构活动中的权力分配方式,消解男性气质的霸权,就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攻/受区分与性别秩序的重组

腐文化的多元性别实践活动,对男性气质与权力的稳定关系进行了有效的拆解。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个根本的技术性原因就是用攻/受取代了男/女的分界。攻/受的区分尽管带有男女二分模式的影子,但又不完全是男/女的翻版。耽美作品对同志性行为的描写较为含混,一方面带有显而易见的异性恋模式的影响,并不完全等同于同志的身体实践;另一方面,攻/受的身体结合,又不同于异性恋模式将性行为理解为女性对男性的郑重交付。攻和受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因为二者说到底仍然是具有同样的社会身份和生理结构的个体,他们的关系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比如一个配对中的受,完全可能在另一种关系中变成攻。尽管在耽美作品中,攻/受的身份选择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做出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

这与男/女的刻板角色模式有很大差异。在异性恋模式中,男性、女性各有一整套行为规范,不仅体现在性关系中,也体现在生活的其他领域。比如男性在两性关系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和支配性,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权力欲和进攻性,就被认为具有同构的性质,是男性的“天性”使然。而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被动、脆弱,易受伤害,需要有所依赖和被保护,也是女性“天性”的一部分。但在攻/受关系中,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同构关系。在耽美作品中,攻击性强、对心仪的对象主动展开追求的一方,很有可能是受;受也可能比攻能力更强、权力更大、更有智慧。相反,攻可能会温和脆弱,或者天真单纯、美貌无双。攻受面目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攻/受组合方式的多变:强攻弱受、强攻强受、弱攻强受、弱攻弱受、美攻丑受,女王攻忠犬受,忠犬攻女王受,一受多攻、一攻多受……。可以说,腐文化拆解性别等级秩序的策略不是取消性别,而是使其变得无穷多。这样,男性气质就可以在一个扁平的维度上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如传统社会那样,在一个层级化结构中将不同的男性气质与不同的权力份额捆绑在一起。

由于耽美聚焦的是男男同性之爱,耽美作品的主人公都是男性,女性要么被忽视,要么只能扮演次要角色。这种“重男轻女”的创作模式引起不少研究者的不安。比如,国内资深腐女吴迪就认为:耽美揭示了女性的“性别认同危机”。耽美借用“男性的身体来表达女性的期望和欲望的行为本身就是女性处境的反映,是女性理想的分裂:女人不知道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干脆将本身取消”。这样的批评思路其实暗含了一种性别本质主义,假设存在着某种固定不变的女性身份,在女性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需要保持某种一致性。这样的批评同时也忽视了耽美主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它的跨性别维度。

女性角色不是耽美小说叙事的中心,并不意味着女性气质在耽美小说中的边缘化。由于耽美小说中的人物没有按照传统的性别模式划分,女性气质可能在受身上出现,也可能在攻身上出现,或者攻受都是男女气质混融的人物。与其说耽美小说忽视女性,不如说耽美小说以一种更多元的视角解读、建构性别角色;而将自己带入男男恋,通过披上所谓“男性”外衣来想象世界的腐女,与其说她们在嫉妒和向往男性的特权,不如说她们希望通过“攻”和“受”这种和以往的性别角色不同的想象性构成(攻受关系可由个体选择,并随时可以转换),来获得一种不同的介入世界的方式。这种新的想象性构成,更富于弹性和灵活性,不受传统叙事模式和性别等级秩序的制约。

同时,即便耽美小说中的生理女性并不是罗曼史的主角,她们身上同样也包含了鲜明的性政治意涵。耽美小说常常批评那些依靠谄媚父权制而获利的女性,但是却高调赞美富于智慧和行动能力的女性。比如非天夜翔的小说《破罐子破摔》,里面的女性角色都十分出彩。历史传说中著名的丑女、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被塑造成了一个成熟、智慧且深具个人魅力的女子,其他女性人物比如貂蝉、孙尚香,也都不再是历史上以色侍人的命运,而是以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历史。

因此,可以说,耽美对于男男恋的偏好,并不是以男性来替代和抹杀女性,而是借用男男恋这种“异常”模式,重构男性和女性,重构激情与亲密关系,尤其是重构性别秩序。

腐圈消解性别等级秩序的实践不仅体现在耽美作品的创作和消费上,也体现在其他各种活动中,尤其是腐圈中的“扮演”活动。这种扮演活动并不是特指cosplay、广播剧等各种专业或非专业形式的表演,而是指腐圈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对性别、性向反串的兴趣。在一些活跃的耽美论坛上,刚注册的用户等级会被标注为“受”,随着资历的增长则会晋级为不同类型的“攻”。耽美粉丝在进行个人交流的时候,也会不分性别而相互以攻受指称。有些特别受读者欢迎的作者,会因个人的气质不同,被戏称为“总受”或“总攻”,而她(他)的粉丝们,则会自认是这位“总受”的包养者,或是这位“总攻”的后宫。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下,气质特别刚硬的女子,或是性格特别柔软的男性,无论性向如何,都不会遭到群体排斥,有时还会受到特别的欣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特别具有创作能力、组织才能和决断能力的女子,在腐圈的活动中,甚至表现得比一般男子更具“男子气概”。比如有些女性耽美作者的文笔,会令腐圈和同志圈误认为她是一位男同。但这些女作者却是异性恋者,不是女同中的T。而她所在圈子的其他成员(包括腐女和腐男),也愿意称她为“攻”,自认为“受”。这种“没有男性身体在场的男子气概”,是性别气质流动性的典型例证。

(董明珠和王冰冰牵手背后,是“霸道女总裁x可爱小秘书”的甜美爱情?)

腐男的存在也是腐文化圈里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腐男中确实有一些是同志,他们愿意接纳腐女对同志圈的善意,喜爱阅读由腐女创作的小说和动漫,会参加耽美相关话题的讨论,有些还会到耽美网站而不是同志网站开设专栏进行写作,或者参加耽美广播剧的录制。但是,仍然有一些男子,尽管会阅读耽美作品,萌某些在耽美圈中流行的配对,甚至参与录制耽美广播剧,却是异性恋者。直男为什么会成为腐男,是腐文化圈经常讨论的问题。许多腐女坚信,腐男不是已经变“弯”、就是走在变“弯”的路上。但是相反的意见也十分有力:有些腐女提出,虽然她们阅读百合(GL)文,萌百合配对,但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只对男性感兴趣;同样的道理,那些喜欢耽美的男子,并不一定就是同志,有些可能是潜在的双性恋者,有些确乎是直男。从这些喜欢百合的直女和喜欢耽美的直男身上可以看到,即便是在“正常的”异性恋者当中,性别和性向的选择依然是多元和流动的。不是百合直女和耽美直男有多么奇怪,而是现有的对性别、性向的区分方式太过僵化。

在腐文化的推动下,性别、性向的反串扮演逐渐成为一种被社会所认可的游戏。2013年4月,台湾男星林志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女装照,赢得了7.6万的转发量,和3.5万多条评论。评论里一片赞美声。几个月后,福建农业大学校女篮队员邢雅晨,在微博上以男装照示人,俊美胜过许多男明星,使她的微博迅速走红。男性可以很好地诠释女性气质,女性也可以很好地诠释男性气质,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中,男性气质成为一种可以被多向度塑形和演示的存在。不仅是微博,影视业的卖腐,也逐渐成为吸引观众的一种常规手段。在2013年初公映的香港电影《西游降魔》中,就存在多组卖腐镜头,包括沙僧的裸身、猪八戒的绝色美男造型,以及唐僧和孙悟空手持香蕉的暧昧画面。许多明星也借卖腐提升人气。比如,阮经天和赵又廷在《康熙来了》节目上的“戏吻”,就留给观众很多遐想的空间。

(郭德纲和于谦的“CP感”,究竟是网友脑洞太大,还是商业推动下的擦边球?)

结语

霸权性男性气质对文化主导权的占据,是通过对其他类型的男性气质,尤其是从属性和边缘性的男性气质,以及对女性气质的贬低和压抑来完成的。这会给那些未能成功展演、或不愿意做出这种选择的男性,带来持久焦虑和恐惧。比如那些未成年的男孩、男同性恋者、丧失强健体魄的衰老男子。腐文化圈的活动则赋予了那些被排斥在霸权式男性气质之外的,尤其是那些柔和的男性气质以新的内涵和积极的评价,消解了后者的压抑和恐惧。

腐文化的兴起,使得男女两性的边界,男性气质中不同亚类型之间的边界,都开始变得更富于弹性。那些勇于实践多种性别气质的人物,无论是兼具健硕体魄和纤细感情的男子,还是充满男子气概的女子,在腐文化圈中非但不会遭到贬低,反而会成为被欣赏、受赞美的对象。而那些传统的性别角色,比如说严格维护父权制、追求男性霸权的男子,采取传统的女性策略靠取悦男性获利的女子,在腐文化圈中则经常作为反面人物出现。

腐文化是女性与同志政治诉求的一个交集,实现了两者的结盟。这一结盟最开始是在腐女、腐男和男同群体之间,通过耽美这一具有乌托邦幻想性质的文化形式达成的。最近几年,女同的诉求也开始加入进来。腐圈里GL小说和女同话题的增加,都说明了这一点。女性、男同、女同视野的交叉,使两性关系的叙事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改变。2010年微小说大赛中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就调侃了这种视角的交叉所带来的变化:

@少女情怀总是S:#微小说#:他长得很美,美到交不到女朋友。所以他默许了一个英俊男生的追求,他想:既然找不到比我美丽的女人,那就找一个比我英俊的男人也行。于是他对那个男生说:虽然我是直男,但是你的话,我没关系的!对方脸色惨白,半响才道:我是女生。他很高兴,这样更好啊。那人接着说:我以为你也是。

腐文化的活跃,使得异性恋女性和同性恋者可以参与到男性气质的建构中去,通过流行文化影响、改变整个社会的性别观念和规范。也就是说,女性首次成了构建男性气质和性别秩序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对于女性的自我赋权和自我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可以说,腐文化的出现,从根本上触动了性政治的结构,性别与权力的关系正日益呈现出不同的格局。


本文摘编自《文化研究(第20辑2014年秋)》,原标题为《腐女“腐”男:跨国文化流动中的耽美、腐文化与男性气质的再造》。感谢作者授权刊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