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中国,高等教育获取的问题始终为社会所瞩目,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是社会向上流动的核心渠道,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但是高等教育获取不平等的问题却变得日益突出,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

Prashant Loyalka等五位学者发表在《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最新一期上的论文,致力于通过对宁夏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比较分析,来解释究竟是哪一个教育阶段,导致贫困地区的学生在高考表现上远远落后于非贫困地区。与以往认识大为不同的是,作者们通过对30万名学生数据的分析,发现最大的不平等发生在初中升入高中这一关键节点上,而不是高考一次性表现的结果。这篇文章的数据来源于宁夏教育厅,所以可靠程度较高。作者们把初中到升入大学分为三个关键性转折点——初中升高中、高中教育和高考。从高考的表现来看,宁夏非贫困地区在2010年的大学升学率为32.3%,贫困地区为19.7%;而就四年制本科的升学率而论,非贫困地区为18.9%,贫困地区为10.8%。更重要的是,贫困和非贫困地区间大学升学率的差距已经从2001年的1.43倍,扩大到了2010年的1.64倍,而且从数据分布结果来看,这个扩大还有加剧之势。那么问题就来了,高考升学只是一次性考试成绩的表现,而其考察的则是学生长期积累的结果,到底在哪一个阶段这种教育积累差距就已经发生根本性的不同。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贫困和非贫困地区高中入学的差异,指出前者只有38%的学生升入高中,后者则有53%;而在高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精英高中,前者的入学率仅为18%,后者则高达29%。这一高中入学状况和高考表现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作者们还发现,从中考参加人数来看,2009年贫困地区仅有62%的学生会参加,而非贫困地区几乎达到100%;而且从中考的成绩表现来看,贫困地区和非贫苦地区并没有巨大的差别,因而作者们认为贫困地区较低的中考率恰恰说明,高等教育获取的不平等在中考就已经奠定,当然高中教育质量的差异亦和不同地区学生高考表现的差异存在正相关。贫困地区在初中阶段有如此之高比例的学生不参加中考,其背后的机制值得深入探究。

同时,作者们提及在宁夏贫困地区,由于高中已不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平均下来,高达家庭年净收入的82%之巨。对于贫困地区的家庭而言,教育支出如此之高,教育质量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又逢高考升学率不理想,其投资教育的边际效益是很低的,这一问题将阻断很多贫困地区学子的求学之路,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或完成高中学业。

这项研究的结论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重新理解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这一政策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后果,重新看待一省内教育巨大的地区差异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大学入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竞争性,只有程度之别,但是基础教育应该来自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学生提供最大可能的平等。把高中设置为非义务教育本身是资源匮乏时代的产物,因而今天它是否应顺应时代而变,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文/李馨宇)

Loyalka, J. Chu, J. Wei, N. Johnson, & J. Reniker, “Inequalities in the pathway to college in China: when do students from poor areas fall behind?” The China Quarterly, Vol.229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