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差不多20年前,互联网的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那时,在持重审慎的精英眼中,一群与骗子很难区分的年轻人,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表、公式讲述着梦幻般的“故事”:互联网必将给人类带来一次如同工业革命般的深刻变革。他们试图用这种未来打动富于冒险精神的商人,说服他们和自己一起实现梦想。然而除了急于用钱换取尊严的土豪和一些偏执狂般的投资者,他们遭到了普遍的冷遇。一个个凝聚着创办者全部梦想的小公司兴起又倒下,一拨拨新的概念产生又寂灭。

随着这样的过程,互联网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人们也慢慢地放下了期待或者担心,认为互联网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手段,如同电话、火车,它会带来方便,但并不会颠覆我们已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种淡定的乐观精神多少有些自欺欺人。在各式各样的新媒体逼得传统媒体日渐走上绝路的今天,“界定现实”并赋予其意义的新闻媒体被迫开始认真面对互联网的冲击。

虽然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确定新媒体将带来怎样的变革,也不能确定传统媒体必将在这次冲击中倒下,我们甚至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新媒体。但是,在BBS、博客、微博、微信的使用体验中,在像虎嗅网、钛媒体、识局这样的小媒体的运作中,我们已经不难感受到一种势不可挡、饱含颠覆冲动的寒气。

每个人都既是作者,也是读者;所谓传播也不再是单向的、由高往低的,一个众声喧哗的、平等的时代已然来临;只有越来越少的读者有兴趣等待传统媒体四平八稳、政治正确的报道评论,互联网提供了更为贴心、及时的信息;随着数据发掘技术的成熟,传统媒体面目不清的读者,在新媒体中渐渐成为“透明人”,广告商有可能非常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目标人群,他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忍耐传统媒体日益冷清的版面?在这一切背后,或许最为重要的是,传统媒体最为自负的新闻专业主义的伦理观和意义生产者的地位受到了巨大动摇。

艾伦·施瓦茨、朱利安·阿桑奇这样的先驱性人物,重新界定了自由,他们甚至在预示一种新的人格、价值观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他们试图挑战的不是某个政权或者制度,他们试图颠覆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法权制度和观念世界。这一切,对于正在完成工业化的中国,意味着什么?

然而,如同斯诺登揭示的那样,未来还呈现出更为冷酷的一面。当普通人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自由和便捷的时候,那些庞大的机构以更为惊人的能量获得了更多的控制手段和力量,也许对于他们而言,通过大数据,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制造出一种“自由”来,也不会仅仅只是科幻小说中才能看到的场景。

最后,如果我们的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工业时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类的信仰体系,直到今天,人类依然难以消化这一苦果。新媒体所提供的这种新的意义生产工具,及其孕育着的“新人”,将加剧我们的焦虑和分裂,还是将最终解除工业时代人类的无力感和无意义感?我们无法预言,我们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将活在互联网之中,无法逃避。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