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在2014年出版的专著《世界秩序》中提及,目前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新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然而由于各国理念和制度的差异带来了相互的猜疑和对抗,新的世界秩序迟迟未能到来。两年后的今天,世界的前景甚至比之前更具有不确定性。在总统大选前夕,美国的老牌杂志《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主编与基辛格进行了一次对话,在题为《世界混乱与世界秩序》(World Chaos and World Order)的长篇访谈中,这位94岁高龄的政治家侃侃而谈,论题涉及总统大选、奥巴马的对外政策、中美关系以及整个国际形势。

20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绝对的领导地位,然而从越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这样的角色扮演越来越力不从心。基辛格认为,尽管现在美国仍然是国际舞台上最重要一支力量,但始终不可能再重返二战之后那种一呼百应的身份了,像过去那样单边决定所有的国际问题彻底不可行,这需要重新调整对外政策。他相信“美国例外论”仍然有效,但必须根据当下的国际形势进行调整,作为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信奉者,基辛格在访谈中多次强调世界秩序的稳定对美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问题在于,美国不可能独自实现世界秩序的稳定,这就需要世界多边的共同参与。因此在访谈中,基辛格也谈到了中国、俄罗斯、欧洲和中东地区的相关话题。或许由于他“中国通”的身份,中美关系占据了最大篇幅。正如其在《论中国》一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威胁论并不成立,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两者的关系将奠定长期的国际秩序走向。就此而言,中美双方的政治家必须要理解到这一点,起码两边需要管控好分歧,最好能找出共同合作的国际事项。然而这并不容易,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双方在接触时都难免会带有一丝不信任,甚至会产生无法沟通的情绪。

例如,在思维习惯上两国就有着很大的区别,美国人通常认为一旦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分析其原因,并集中大量的资源去迅速解决这个问题,当问题被解决了,世界自然就恢复到常态;而中国人则更加看重过程而不是特定的问题,因为一个问题的解决通常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在国际对话中就很容易产生分歧。因此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双方的对话就必须多一点耐心,抛弃自我优越的论调去试图理解对方。基辛格相信,来自中国高层的信号是善意的,目前中国正在致力于“两个一百年”的复兴目标,冷战思维将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美国也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将中美关系往好的一面推进。事实上,良好的中美关系是新的世界秩序之基础,这要求彼此间动机更加透明化,并试图进入对方的文化中去进行理解,基于此,他也驳斥了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等同于“控制中国”的论调。

立足于上述理论视角,基辛格给了奥巴马任期内的对华政策B+的评价,认为其并未对中美关系的长期发展作出多大的贡献。同时对美国的下一任总统,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压舱石”和“助推器”的比喻,他认为贸易战将会对双方都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事实上,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可避免,采取敌对的姿态对美国并没有好处,现实政治的信奉者基辛格可能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一点。(文/金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