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对于当下的中国,腐败可能算得上是最紧迫的危机了。因为它最被诟病、最容易点燃公众的愤怒。它蚕食着我们所取得的所有成就,并使之蒙羞。更可怕的是,它一刻不停地消磨着我们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与梦想。
与腐败的普遍性、公开性和造成的危害很不相称的,是我们对腐败的知识极为缺乏。中国的腐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如何分类?在哪些环节、哪些群体中以怎样的方式在进行?其历史演变如何?形成的机理又是什么?从宏观上看,它们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的关系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深刻的描述性研究并不多见。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把握来描绘中国腐败的性质和程度。
在媒体上,我们常常见到对于腐败行为肤浅的道德指责和同样不负责任的体制拷问。表面看来,人们似乎对腐败行为充满仇恨,但这样的指责不仅使得真正的问题逃过了人们的视线,甚至使得人们失去了战胜腐败的信心。因为道德的改善和体制的变革,是当下难以实现的。并且也没有人能令人信服地证实,道德改善和体制变革究竟会在什么程度上消除腐败。
倘若真有治理腐败的决心,我们首先要知道:哪些腐败的行为是因为道德的匮乏,以及哪种道德的匮乏;而哪些腐败行为是因为体制的问题,以及怎样的体制问题;哪些腐败行为是“合理不合法”的,哪些又是“合法不合理”的;这些腐败的行为,怎样影响了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其危害何在;解决这些腐败行为,我们,公民、社会和体制,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以及如何使得代价的分摊公平合理。
没有充分深入的研究,没有自由论辩的空间,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知识和政治的共识,哪怕只是在精英阶层。缺乏这样的共识,所谓的决心和政治意志,只能是个人的,必然是短暂的、脆弱的;所谓的解决方案,又怎能避免被讥笑为权力斗争和利益分配的工具呢?我们的知识和政治共识的厚度,决定着我们治理腐败的认真程度,也决定着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改善我们的政治生活。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13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