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苏晶/文 今年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实体遭遇市场、融资、转型等一系列危机和困难,“国进民退”的传言甚嚣尘上。未来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困扰着民营企业家群体。

为了让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企座谈会,重申“三个没有变”,强调“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高度肯定改革开放4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对中国发展做出的贡献;紧接着,11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家意见,专家提出相关政策要更多向民营企业家倾斜、继续完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建议。

在应变克难之计,中央的鼓励和支持之外,企业家精神的支撑显得尤为重要。在11月10日至11日,在江苏南通,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办,《文化纵横》杂志社承办的“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2018年度论坛”上,众多来自政商学领域的嘉宾一致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从张謇精神中汲取营养,以世界的眼光,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道路。

 

何为张謇精神?

 

江苏南通人张謇是清末民初人士,他的标签有很多,主要的有三个,即实业救国的民族工业家、“立宪之父”、教育家。

张謇开创了很多个“第一”:建设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城市规划的近代城市,第一个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的县级单位,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个纺织学校、水利学校、水产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测候所。他建设医院、养老院、剧院,扶植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他甚至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森林法》……

跟这些“第一”比起来,他的企业并不是很成功,他的代表性产业——大生纱厂,只有1912年到1921年的十年好光景,1925年就被债权人接管了。

事实上,张謇之所以被现代企业家们追溯为精神领袖,并不是因为他在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因为他主动挑到肩上的社会责任,让他远远超出了“实业家”和“商人”的身份。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潘岳在论坛上表示,张謇一生充分体现了家国担当、实业兴邦的中华商道要义,推动塑造了中国本土现代企业家特有的精神气质。

他不久前撰文指出,张謇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是,企业家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实;不仅要爱国,还要爱社会;不仅要办慈善办公益,还要育平民担责任。这是士大夫的根本价值观所决定。而企业家精神加传统士大夫精神正是中华近代商道的内核。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表示,张謇的经济思想非常鲜明的一个特征是:信仰企业文明,推崇企业家精神。张謇创办的企业是股份制企业,接受了现代企业的各种思想,强调企业精神,以至于他的家国情怀非常深,一再强调创办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赚钱,是社会的责任和国家的责任,可见他对企业的理解极其深厚。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认为,张謇先生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把自己的一生方献给中国的工业。20年前,受张謇先生的影响,正泰集团始终坚持聚精会神干事业,一门心思干品牌,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如今,正泰集团已经成为工业电器和新能源的领军企业。

企业家要认清困境的本质

 

对于中国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参与论坛的嘉宾均认为企业家首先要认清事实,不能被奇谈怪论所迷惑。

中国民营企业所遭遇的困境与张謇创办的大生集团在上世纪20年代遭遇的困境有很大的相似性。

根据史料记载,张謇所创立的大生纱厂,只有1912年到1921年的十年好光景,1925年便被债权人接管了,因而有后人说张謇的企业是“失败”的。

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则认为,这是一个企业在某一个领域中进一步扩张之后,所遭遇到的因内外环境的根本性改变导致的困境。事实上,在纺织行业从1870年到1920年的40年的演变过程中,大生系实际上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维持了足够长时间的繁荣。

温铁军继而表示,从这个方面来说,民营企业所遭遇的困境要和现在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看得清楚。

中国从九十年代开始推进外向型经济,从此之后,中国发生的几次危机都是输入型的。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发生,中国因输入型危机导致生产过剩,首当其冲是国企,40万家企业倒闭,4千万职工下岗。之后,中国处于箫条阶段,但是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和“911”发生,中国在2002年进入复苏阶段。2003年因为大量外资的进入,中国步入经济高涨。如今,美国的次贷危机再次爆发,中国出现了经济下滑。

温铁军认为,在上述背景下,经济脱实向虚是规律使然。这种外部环境导致的内部变化,应该是几乎所有企业都遭遇到的,为什么现在国企现在独大?是因为在市场下滑的时候,政府不借用“罗斯福新政”干预,这个国家就垮了。

南存辉在论坛上也表示,经济进入新时期,出现一定的震荡是正常的。中央最近强调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是非常及时的。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认为,贸易战的实质是创新之战和品牌之战,要认识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因为贸易战主要是重新划分市场,其中真正锐利的武器是品牌,她是产业链的链主。只有做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资本,才能够在我们供给侧的改革中胜出。

 

未来往何处去?

 

未来往何处去?在民营经济实体遭遇市场、融资、转型等一系列危机和困难之时,这个问题困扰着民营企业家们,与会专家和企业家纷纷表达自己的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国企和名企未来的关系往何处去?南存辉力推混合所有制改革,他认为,企业家要明确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关系,国企特别是央企块头大,资本资源等优势显著,是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压舱石,民企块头虽然小,但是数量多,是解决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稳定器。

他建议对于特大型、较长期、战略性的项目应该由国有投资,条件成熟时,引入民营资本以PPP模式探索国民共进,实现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高质量发展时代,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民企从来不抱怨政府,但是政府要保证中央强调的民企和国企在权利、机会、规则上三个平等的落地,在此基础上修改相关制度、标准和流程,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蓉错纠错机制。

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之下,民营企业如何谋求发展?

温铁军表示,之所以讲张謇的时代意义,是希望企业家理解国企民企的改革应该走向生态文明企业,因为它要求的是整体性、系统性的发现,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类型。

他进一步解释,实体经济下降不是中国一国的情况,是很多国家普遍出现的趋势。在中国产业遭遇生产过剩的条件下,要想维持增长不得不使用政府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反贫困、战略转型全压到财政上,实际上导致财政不可持续。如果这个时候企业不及时转型的社会企业,按照过去的思路和发展方式,继续进行粗放型的数量增长对谁都没有好处。

魏杰表示,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没有企业谈不到未来的发展,企业强国家则强,所以中国必须坚持企业文明,推动企业精家神的形成,尤其是张謇所强调的创新、法律、责任。

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个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有世界的眼光。” 周红海认为,在应变克难之计企业家要秉持的正是如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