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我们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背信、欺诈、冷漠与荒谬,大多数人都不免发出“人心不古”的哀叹,继而憧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纯朴人心,甚至民国时代的文人雅韵或壮士一诺。然而,回归现实之后,我们却仍然汲汲于生存借口,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新一轮的猫鼠游戏中。

事实上,“人心不古”并不一定是迂腐的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以一种绵软无力的托词,揭示出一个坚硬的事实:信任危机折射出的,乃是一个庞大古老社会的现代转型之路。正如郑永年和黄彦杰所指出的,尽管古代中国也是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度,但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社会基本结构的剧烈改变,我们的信任危机前所未有地深化,成为体制性与结构性的问题。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国家化和市场化齐头并进,却成为国家与社会之间信任危机的根源之一。

当然,无法否认的是,在连年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之后,三十年经济改革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秋风充满历史感地指出,今日中国面临的处境类似于汉武帝时代:物质主义刺激下的商业极其繁荣,但由于信任的缺失,导致社会充满紧张与冲突。或许进一步而言,这是周制与秦制为代表的两种信任传统,在神魔之战后开启新世界的入口所在。在繁荣与混乱并存的汉武帝时代,诞生了如董仲舒一般贡献了完整体系和核心论点的思想巨人,为曾经导致人际信任关系崩溃的秦制画上了休止符。无论后世如何评价“独尊儒术”与“外儒内法”,至少历史证明,经济复兴之后将有可能迎来一场价值与信任的复兴。

然而,这种复兴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一味消极地等待,只会让我们沦入犬儒主义的逆来顺受之中。真正有生命力的“自生自发秩序”,同样建立在创造、建设甚至是牺牲的基础之上。我们曾经尝试过大规模的疾风暴雨般的“不破不立”,投放过震撼灵魂深处的“精神原子弹”,却收事倍功半之效,甚至今天还被它的后遗症纠缠无已。那么,重建信任的可能路径究竟在哪里?

或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淘宝网信用体系,为我们揭示了一种真正可持续的路径与制度模式。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交易世界里,没有一呼百应的商界领袖,只有如你我一般的平凡小店主,他们利用规则,他们趋利避害,但是良好的制度设计阻遏了他们见利忘义。尽管“无商不奸”的蔑称已经成为我们的口头语,但新时代的信任重建,或许正是从我们最意想不到的这片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同样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还有一个平行的外部参照系——台湾。同样经历了激烈的反传统运动,甚至更有五十年异族统治和惨烈的“二二八事件”,台湾社会的信任感仍然得以成功重建。刘兆隆以平和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台湾如何通过市民社会的发育,弥合信任的空隙,最终实现权力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无论是穿越幽暗的历史隧道,还是重温半世纪家国悲欢,抑或在熙攘之间探微知著,我们期待,一个克服危机而重生的信任社会,是我们般配享有的,而且是能够享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