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军

湖北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86.03亿元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556.55亿元,基本上翻了一番,2010年上半年,该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6.25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省同期GDP的4.36%。

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来说,这些数字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项触动了千千万万家庭和个人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活动,或许它的价值就需要重新评估。这是一项被称为“一县一品”的文化品牌创建活动。

刘永泽,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在他的办公室,刘永泽向记者介绍了“一县一品”创建活动在湖北的发展经历。

他说,始于2005年底的湖北“一县一品”,当初还只是文艺品牌的创建,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基层的文联工作,那时可称之为“一级跳”;2010年初,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领衔的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州、县也成立了工作专班。创建工作从文联的工作跃升为全省宣传系统的重点工作,这是“二级跳”;2011年7月7日,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会议在潜江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作出重要批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由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专题研究、专题部署;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盛赞全省广泛开展的“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扩大湖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指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以县单位推进,立足基层,覆盖全省,是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县一品”从全省宣传系统层面上升到省委、省政府工作层面,这是“三级跳”。

刘永泽介绍,“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大致分为以文化名人、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文艺样式、自然景观等为主题打造品牌的几种类型。谈及具体运作,他告诉记者,活动在组织层面上,通过下发创建活动实施办法,建立领导责任制、专家评审制度、调研督办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了一整套推动创建活动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在实施层面上,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基层文化科学发展的创建机制。

从本质上来说,“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就是一系列的创新,从文联工作的创新,到文艺工作的创新,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创新,到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莲生说,长期以来,县级基层文化组织建设基础薄弱,特别是基层文联,缺人员、缺编制、缺经费等困难并不鲜见。通过创建活动,文联的自身建设增强了,工作思路和职能拓宽了,地位和作用提升了。他说,以保康县为例,该县文联以打造“荆山楚源”文化品牌为突破口,以作为争地位,文联编制、经费和办公场所均得到了落实,单列不到三年的文联在全县赢得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曾经困扰文联工作的诸多瓶颈也因创建工作迎刃而解。类似的个例,还有很多。

那么,在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变为经济“硬支撑”的实践中,究竟呈现出怎样的“湖北模式”?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文化究竟是搭台还是唱戏?“一县一品”孕育成的新的特色文化如何滋养着当地群众?

纵观湖北“一县一品”的诸多实践,看上去和我们过去熟知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并无二致,但事实上却不尽相同。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县一品”的文化创建活动,让精彩纷呈的地方文化与蓬勃强劲的地方经济相得益彰、联袂并行,这其中,文化不仅只是搭台,还主动唱戏,并在经济建设中催生出当地颇具特色的新型文化。

“一县一品”营造的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每一个品牌与当地群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文地理关系,它折射的是一种血脉相连和心心相印的价值归属,是一根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是在泛娱乐化时代中老百姓始终在内心深处渴望着的某种精神旨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县一品”才真正体现出文化惠民的作用,因为群众在推动自己的文化,也同时受惠于自己的文化。

在黄石,一个由本地音乐人、本地院校音乐专业师生、公司老板、退休干部、下岗工人等五花八门的成员“捏”在一起的“喇叭队”,顶着一路的冷嘲热讽,从学习乐器、学习五线谱开始,最终演奏出了恢宏的交响乐。三年来,这个近百人的交响乐团日益壮大,日益专业,黄石的许多公益活动、商业演出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在潜江,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自发地参与到曹禺文化周活动中来。围绕曹禺文化品牌兴建的一系列纪念馆、故居、戏剧交流中心等,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氛围浓郁、面积庞大的开放式景区,漫步其中的市民,自身就是风景……

只有文化消费,没有原创性的文化生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沙漠化”,因为没有创造,只接受别人给你的文化产品,文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二手、二流的层次上。“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活动的创建,在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催生、培育出新的文化样式,并滋养着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钟祥市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文风昌盛。在宣传文化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下,该市着眼于“农村文化”的培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作家群。为此,他们先后邀请30多位省级以上专家到钟祥授课辅导,并将文学上有成就的农民作家送到鲁迅文学院和省培训班培训,大力培育乡土作家群。近年来,市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乡土作家培训基地,投资4000多万元的钟祥博物馆,还把“乡土作家作品陈列展室”列入其中。

现在,钟祥市共有乡土作家逾400人,在全市城乡按地域成立了6个作协分会,每个分会联络2~3个乡镇的会员,做到上有协会,下有分会,把作协办到了农家门口,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乡土作家队伍网络。同时,该市还支持民营企业家成立“大明承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乡土作家书籍的策划、编辑出版等事宜。

为推动“一县一品”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武汉市在文化品牌创建过程中,力促活动向精品、社区、企业、军警、校园延伸。据统计,该市已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精品20余个,举办特色文化活动5万余次,参与群众达6000万人次。

“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催生出当地新的文化,还让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得到健康发展。“文化精英应该生产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产品,同时不断引导大众的文化消费,使其往更高的层次发展;而大众文化消费的繁荣,又可以促进精英文化的发展,本身也孕育着、催生着真正的高雅文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德顺教授看来,他更愿意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区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

与早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同,今天的文化早已不再是服务于经济的配角,而是真正登台唱主角了。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社会对于文化的思考在走向深入。

(本文刊发时有删节,全文将刊发于文化纵横网www.21bcr.com)

(作者单位:《文化纵横》湖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