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面临一系列关键选择:以往的改革措施无法继续支撑未来的持续发展,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在很多方面已达临界,若不深化改革,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于2014年10月1日公开发表题为《中国走到十字路口:十大改革挑战》(China at the Crossroads: Ten Major Reform Challenges)的文章,建言中国发展之道。十大挑战对应十大建议:经济改革,激励创新,缓解社会不平等、不稳定状况,打击腐败,着手政治与法律改革,推进城镇化,改善环境,建设文化产业、提升国际软实力,提高军事实战能力,以及管理对外关系。其中并不乏见新自由主义的老生常谈,但第八项文化问题在文章中占到了相当篇幅,值得读者留意。

作者指出,随着中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开始发挥世界级影响力,必须越来越注意自己的国际形象,而目前的状况似乎并不能令人满意。虽然在少数国家(如巴基斯坦)面前表现得较为完美,但据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全球态度调查显示,中国的国际形象颇为“混杂”。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很多国家面前都存在着形象不佳的问题,尤其与美国相比较,在“好感度”上的差距非常明显。该调查在2014年以地理分布的方式显示出,中国仅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拥有高于美国的支持率,而在西欧、拉美、南亚等重要地区都无法与之匹敌,甚至在非洲也略输一筹。

沈大伟认为,中国在欧美国家出现“软实力赤字”或许还在情理之中,但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同为“第三世界”的拉美和非洲地区就实在令人深感意外了,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中国缺乏能够吸引其他国家的软实力。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出世界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怀疑。要想改变自己的国际形象,中国政府必须认识到公共外交(中国政治话语中所谓“对外宣传工作”)和软实力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自然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后者却见之于社会民众。如果政府试图对内控制社会行为,同时又对外推销该社会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必然会在增强软实力并吸引其他社会的关注方面遭到巨大的困难。而且,软实力的全部精髓都产生于该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穿越”到其自身边界之外的时候,也即从本土走向世界、产生普世化吸引力的时候。这正是中国软实力遭遇的根本困难: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在其他社会看来自成一体、别具一格。中国似乎也总是想要告诉世界为什么自己独具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却很少想过从普遍性的角度来使人瞩目。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中国在公共外交中总爱使用较为抽象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宣传口号,比如“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而这些口号是国外民众很难理解的。中国必须要认识到软实力的真正要素有别于公共外交或对外宣传,才能真正应对塑造对外形象的挑战。

有心者可以发现,此项建言的标题是“建设文化产业、提升国际软实力”,但正文实际上并没有谈及文化产业问题。如果并非作者无心之失,或许意味着在重塑对外形象的过程中,中国必须极其慎重地对待文化产业建设的导向问题,最重要的是必须以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为首要目标,甚至将之放置在深化改革的现实语境中加以观照。又或者说,中国如果确已走到十字路口,那么,选择怎样的道路、以怎样的姿态继续前行,本身就足具理由受到其他社会的别样瞩目了。  (文/木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