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运作规范成熟的智库形式不同,法国思想团体一向以松散自由的传统为特征,更多地呈现出以中心人物为主的学派形式,例如当年盛极一时的拉布鲁斯麾下的法国革命史研究团体。但是,面对美国文化的竞争,法国学界也逐渐反思并改进智库形式,在保留原有特征的同时,开始向紧凑化方向发展,历史学家皮埃尔·罗桑瓦龙主持的“思想共和国”(La République des idées)即是今天最富有活力的法国智库之一。

作为当代法国思想界最富有创造力的学者之一,皮埃尔·罗桑瓦龙师承法国革命史泰斗弗朗索瓦·弗雷,并以他自己的“法国民主史三部曲”和《制衡民主》而享誉学界。他主持的“思想共和国”创立于2002年,并于2007年开始编纂《思想生活》( La Vie des idées)作为机关刊物,而他的合作伙伴、作家奥利维耶·莫金则主持另一份刊物《精神》(Esprit),均可谓当今法国思想界的一时之选。

《思想生活》一直对东亚尤其中国持有浓厚兴趣,并于2010年11月刊登Emilie Frenkiel的文章《中国属于亚洲吗?》,对近年来中国内部的全球主义和地区主义思潮进行了介绍。

文章开篇提出的问题是:国际环境和亚洲各国在经济及外交上的相互接近,看上去正日益符合日本提出的亚洲共同体概念,但是中国对此究竟如何看待?尤其是当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和教科书争执不下时,经济上跃居世界第二的成就使得中国民众自豪感增强,那么这种亚洲共同体对中国有何意义?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参与地区性讨论和协商的进程正日益机制化,它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和东亚峰会等机制的过程,同时也正是传统意义上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弱化的过程,当然,这种政策也仍然适用于处理和朝鲜、苏丹及缅甸等国家的关系。对亚洲的重视,有助于中国所倡导建立的多极世界格局。强有力的亚洲共同体也有助于平衡美国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的力量,这正是加拿大学者T · V · 保罗所提出的“软平衡”策略。

就“中国模式”而言,尽管长期以来中国强调它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和平发展的特征,但最近的辩论多少改变了这一立场,一些论者提出,中国的发展值得其他国家效仿和参照。但是,就全球范围而言,西方价值仍然占据压倒性的地位。某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体制和观念或许在区域范围内更有吸引力,因为尤其是东亚国家分享某些特定价值,如主权及不干涉内政原则。 这些要素意味着,对于中国而言,建立一个亚洲共同体的障碍并非不可克服。中国模式也并非与东盟内部寻求一致与妥协的亚细安模式不可调和。东亚共同体的运行模式或许蕴含在其中。剩下的问题,就是中国和日本如何寻找到一种妥协的战略,并将各自的民族主义以一个更少冲突、更弱刺激的新版本展现出来。

《思想生活》2010年11月刊